石湖码头(林銮渡)
时间:2017-09-29 17:55 浏览量:
 
 
 

林銮渡就是以“林銮”命名的渡口,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西北。

林銮,字安东,唐代泉州东石人,世代以航海为业,是著名航海家,曾首航勃泥(加里曼丹岛),是泉州晋江与南洋(东南亚)群岛航线的开拓者。

据清代蔡永蒹所著的《西山杂志》里记载,林銮的先祖林尚书因“五胡乱华”躲避兵祸,从河南洛阳沿水路南下到晋江东石定居。南北朝时期,北方内陆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近乎中断,林氏家族借此有利时机,开拓海上贸易,自东晋到唐乾符年间,经三百余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南一带抓住对外通商的契机,在各港口展开海上贸易,并逐渐活跃,繁荣昌盛。泉州也一举跃升为与广州、宁波、扬州齐名的全国对外贸易四大港口之一。

那时候的林銮也不失时机地扩大海上贸易。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就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于东南亚一带。销售丝绸、陶瓷等,买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因经营有方,利润丰厚,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林銮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投入巨资,用了近20年的时间,请善于造塔的工匠周仰在沿海造了七座石塔,作为引航航标。

七塔造成后,使林銮如鱼得水。唐天宝年间(742755年),他雄心勃勃地命令属下在后湖窟造船,船材多来自渤泥(加里曼丹岛)。据载,船长十八丈次,高四丈五尺余,宽四丈二尺许,作圆尖形;主桅高十丈有奇,分上下二层、十五个货仓,可容载货物三万余担。林家像这样的大船,鼎盛时期多达百艘。不难想像当时林銮在“海丝”路上决非踯躅独行,而是千帆竞发中令人刮目相看的一员。

林銮还在桂林(井林)设仓库、种植龙眼树;在菌柄纺麻,以上下木柄合成船绳,在北港的新店开售货场;池店、五店市、福埔、佘店是接待番商的馆驿。

船体吨位的提高,需要更深更宽的航道和码头,同时,为了货物就近集散,林銮在泉州湾南岸石湖港的西南侧,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古渡头(林銮渡),方便与池店、五店市的联系。

选择林銮渡是非常科学的。该渡口位于晋江出海口的南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量较大,航道较深,且处于礁石之中,地质稳固,利于建设码头。

古渡头的引堤又称“通济桥”, 建于二座天然岩石间,全长113.5米,末端向东,呈曲尺状。主体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上横石板,现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古渡头及引堰均嵌砌于海底礁石盘上,再用每条数吨重的巨石砌筑而成,十分牢固。礁盘边缘凿了许多石鼻孔,是用来系缆泊船的。渡头装有木吊杆以便装卸货物。

北宋元祐年间,由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林銮渡进行扩建,与海边一块巨石相连接,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顺岸码头。林銮渡也因此成为1114世纪泉州港水水转运和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2006年林銮渡作为泉州港古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就曾停靠在这里,解放后还曾在渡口的淤泥中,发现了郑和船队遗留下的铁锚,重达758.3公斤,现在由泉州海交馆收藏。

来到林銮渡,古老的码头面对茫茫大海,紧依在天然的岩石上,石坡上凿有数条石级阶梯。遥想当年“香舶”靠岸时,各国商贾、水手们是从这里上岸,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