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防个人信息泄露 网络安全关乎你我
时间:2020-09-20 00:00 浏览量:


  石狮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大队深入校园开展宣传活动
  9月14日至20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今年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提高石狮广大市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石狮市委网信办、石狮市公安局也在9月14日至9月30日期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网络安全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网络诈骗和个人信息泄露是最为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作为普通群众,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来钱快”背后是“套路”
  对于网络诈骗,或许有些市民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其实,在不经意之间,或者你心存侥幸时,它有可能便已经悄然“盯”上了你。
  上个月,石狮的陈先生便遭遇到网络诈骗。事情缘于他在浏览网页时看到的一则广告信息。“这段时间,我正急需一笔周转资金,看到那广告信息说不用抵押就可以贷款,便心动了。”于是,陈先生便点开广告信息进入一个网站,并根据网站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然后就等着对方“放贷”。谁知没等来放贷却等来了一个“陷阱”。
  两天后,一个陌生人添加陈先生为微信好友。这名陌生人自称是网贷平台的“客服人员”,说陈先生填写的个人信息不全,还需要做些补充。陈先生按其要求补充填写好个人信息后,“客服人员”却以陈先生银行信誉不好,需要缴纳最低还款保证金、包装费、刷银行流水证明、购买金融保险等为由,陆续要求陈先生向其指定的账户汇款。
  贷款心切的陈先生没有多加辨别,便按照“客服人员”的要求,多次向其指定的账户汇款十余万元。在此期间,陈先生也曾怀疑过网贷平台的真实性,但是“客服人员”却称,如果不按照要求继续操作,陈先生之前缴纳的数万元保证金、包装费便会被“央行”冻结,无法取出。当然,在威胁的同时,“客服人员”也不断强调自己平台是正规、不会干违法的事等,半信半疑的陈先生最终便一步步掉进骗子设计的陷阱中。
  短短几天时间,陈先生按“客服人员”要求,先后汇了各种款项总计18万余元。此时,他还没有收到所谓的“贷款”。他赶紧到银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在了解他的遭遇后,告诉他“被骗了”。于是,陈先生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和陈先生遭遇类似,另一位市民李先生也是因为轻信网上“来钱快”的广告而掉入了骗局。同样是在上个月,李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其内容为“代赚钱炒黄金、原油”,有些心动的他便点开链接,并添加了一个“财经助理”的QQ。这位“助理”告诉李先生,其公司有一项对期货涨停预测的服务,并提供了一个直播间的链接,让李先生“先看看有没有兴趣”。在那个直播间里,李先生观察了几天,发现对方对于一些期货涨停的预测还是挺准的。于是,他便根据“助理”提供的二维码,下载了一款期货App软件。
  刚开始的时候,李先生“小试”了几次,发现买入的产品均有收益,而且能顺利提现。觉得有利可图的李先生便加大了“投资力度”,先后多次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总共转了12.5万元。看着自己期货App上个人账户内余额不断增加,李先生开心不已。
  然而,当他准备提现时,系统却一直提示“交易失败”。“助理”告诉他,那是因为“交易量不够,无法提现”。对此,李先生没有多想,只是继续在期货App上操作,以增加自己的交易量。但是,当交易量达到“助理”的要求时,对方却又声称“系统升级”,需要继续注入资金30万元才能提现。9月初,感觉自己被骗了,李先生赶紧报警。
  从石狮市公安局,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刑事发案率逐年下降,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却逆势上涨,成为近年来上升最快、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犯罪。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加大,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网络诈骗更是迅猛增长,群众损失不断攀升。对此,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以免钱财被骗。采访中,公安民警提醒市民,上网浏览信息时,要多长个“心眼”,凡是宣称“来钱快”的内容,不管是“无抵押放贷”,还是“投资理财稳赚不赔”,都是不法分子用来骗人的伎俩,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往对方指定的账户里汇款。
  谨防个人信息“裸奔”
  与网络诈骗一样,让人们深受其害的还有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如果你时不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准确称呼你的姓名,甚至还知道你孩子在读几年级,房子有没有装修,或者你刚买的那辆新车,那就说明,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泄露了,甚至有可能已经在网上“裸奔”,和大量的其他人的个人信息一起,被打包叫卖。
  今年4月份,石狮法院审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件。该案中,被告人张某是石狮的一名“90后”,无固定职业的他,为了赚钱,开始做起了帮人“刷单”的事情。于是,2019年5月至7月间,他在凤里一小区套房内,雇佣多名客服人员,通过拨打他人电话号码,向机主介绍从事提高App平台点击量、活跃度、知名度排名等网络刷单的兼职工作。其雇佣的客服人员,每次拨打电话时,都能知道机主本人的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之所以能这样“精准推销”,原因就在于张某手中掌握着大量公民个人信息。2019年7月,当公安机关将张某抓获后,查获的数据信息显示,张某掌握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中,竟然有35122条他人的个人信息,信息内容包括个人姓名、电话、性别、年龄等。这些个人信息,都是通过购买等方法非法获取的。
  审理中,石狮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共35122条及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于是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当然,张某的违法所得也被没收了。
  和张某一样,同为“90后”的惠安人苏某也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判决书显示,苏某是一家商务信息咨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拓展公司贷款业务的推销渠道,先后通过QQ、微信等网络工具,以交换或购买的方式获取了40余万条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一些乡镇的企业名录、一些楼盘小区业主个人信息等,具体信息内容包括个人所在单位、住址、电话等。对此,法院在审理中认为,苏某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且属情节特别严重。
  看到上述两个案例,许多人会心存疑惑: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为什么他们可以购买到他人的个人信息?从近年来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信息泄露的“黑色产业链”正悄然形成,其个人信息的数据来源,有的是网站或软件擅自采集用户信息,有的是一些保管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企业疏于防范,导致个人信息被盗,或者有“内鬼”私底下兜售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后,不仅会导致垃圾短信、推销电话、诈骗电话增多,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那些个人信息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可能会让人面临生命安全风险。对此,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作为个人,我们该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呢?
  采访中,石狮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市民,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一方面提高个人信息防范意识,规范自己的上网和使用手机行为,尽量不要留下个人真实信息,比如,不要随便在网站或App中提供个人信息;不要安装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轻易在社交软件中发布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个人信息给他人时,要留个“心眼”,不要轻易相信街头不规范的、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问卷调查;不要随意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不要随便扫描陌生的二维码。此外,留存有个人信息的物品要妥善处理,比如,废旧的手机不要随意丢弃、转卖,因为里面可能还存储有许多个人信息;快递包裹拆开后,也不要随手就扔掉,因为包裹上也留有个人信息……对于这些留有个人信息的物品,在处理之前,务必将留存的个人信息清除掉。
  网络安全关乎你我
  除了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还有许多网络安全问题也威胁着我们。比如,网络攻击、网络侵权、网络谣言、网络“黄赌毒”……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在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石狮市委网信办、石狮市公安局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以提高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增强全市防范、化解、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石狮市公安局组建成立了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大队。该大队成立以来,按照“大案快侦、小案快破、追赃挽损”的思路,对全市诈骗警情进行全链条研判打击,取得较好的效果。9月18日,该大队结合“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组织民警深入闽南理工学院等学校,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其间,通过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陷阱、电信诈骗形式等内容,民警教授学生如何辨别正规网站、如何安全上网、遇到问题如何处置,以提升学生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和宣传力度,我市还强化监管力度,落实网络主体责任,积极开展相关人员的培训,构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全市网络安全健康发展。除了各相关部门的“发力”,网络安全也需要每个公民来共同守护。在这方面,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市民,在浏览网站、使用App软件时,要谨防“钓鱼网站”;对于涉及个人信息、金融资产的账户,一定要设置并保管好账号密码;对于网络上来源不明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传播,以免传谣;对于涉及“黄赌毒”内容的信息,应及时举报;对于家有子女的,应引导孩子安全、文明上网。
  (记者 林春凯 通讯员 王伟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