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世界,从关爱耳朵开始!
时间:2021-03-07 00:00 浏览量:


  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听不清”“听不到”,将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影响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今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也是国际爱耳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听力报告》称: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同时警告人们,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全球将有25亿人(即四分之一的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耳朵?又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听力受损呢?
  你的听力有受损吗?
  在世卫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后,有关“听力”的话题引发关注。在微博上,记者看到,话题“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创建后不到两天时间,阅读量即达5.6亿,参与讨论的数量超过4.2万条。
  在网友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许多网友认为长时间戴耳机已经成听力的“隐形杀手”。有网友表示,自己平时对耳朵关爱不够,有时出现耳痛、耳鸣等问题时,只要不严重往往也不当回事。在看了有关“爱耳日”的科普文章后才感到有些后怕,觉得自己对听力健康太不重视了。
  也有网友介绍称,自己平时喜欢听音乐,有时晚上睡不着,还戴着耳机听歌,直到某一天一只耳朵的听力突然下降,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因为长期戴耳机听音乐使得听力受损严重。除了长时间戴耳机,还有网友反映“常掏耳朵”并因此导致听力受损。
  有关听力的测试方法,世卫组织推出一款免费应用程序“Hear WHO”,以方便人们检查自己的听力。许多网友也分享了一些简单测试听力是否受损的办法,比如:电话中与别人交流是否比较困难;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是否困难;与人交流时,是否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听清楚;是否经常觉得别人说话太小声;看电视时是否经常将音量调大到别人都嫌吵;如果不是离得比较近,时常没听到电话声、门铃声;是否经常感到耳朵里有嗡嗡声……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那就需要警惕,因为这意味着你听力可能已经受损了。
  3月4日,在石狮市总医院,一位正在耳鼻咽喉科求诊的市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右耳总听不清别人说话声,便到医院作个检查。检查结果让他有些吃惊,右耳听力损失已达中度。“平时没注意,用两只耳朵听,只是觉得有些听不清楚,而捂住左耳后,只用右耳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位市民说,根据医生的分析,其听力受损的原因与平时长时间戴耳机、经常熬夜等原因有关。
  “我也感觉到自己的听力下降了不少,最明显的表现是,我用手机接听电话时,总觉得音量太小。接听过程中,经常还要看下音量是不是已经调到最大。”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在“爱耳日”看到网上一些测试听力是否受损的文章,发现自己平时一些行为符合听力受损的特征。“我平时经常戴蓝牙耳机,每天去跑步的时候,都要戴着耳机听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感觉那样跑起来比较带劲,有时长距离开车,我也喜欢戴着蓝牙耳机听音乐,有可能是这样导致听力下降。”黄先生表示,在发现听力受损后,他决定减少戴耳机的时间,戴的时候也尽可能把音量调低。
  别再伤害你的耳朵
  “现在每天因为耳朵问题来就诊的人不少。”石狮市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听力技师李凌瑾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市民,除了年轻人,还有一些老人、小孩。就诊原因,大都是耳朵难受、痛、痒,或者发现自己“听不清”声音了。
  在给市民做听力测试中,李技师注意到,人们对于耳朵的了解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关爱自己的耳朵,且不清楚哪些行为会导致听力受损,以致有的人听力下降了却没有及时发现。据其介绍,一些疾病、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比如一些炎症、耵聍栓塞、外耳道肿瘤、鼓膜外伤、听骨骨折或脱位、耳硬化等。而生活、工作中,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恶劣的环境也会使听力受损,比如,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此外,生活压力较大,经常熬夜,或者情绪长期得不到排遣等也可能使人的听力下降,甚至诱导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关爱自己的耳朵,避免听力受损?对此,李技师给出了两方面建议:
  一方面,要了解耳朵的结构,关注耳朵的感受,养成良好的爱耳护耳习惯,不要用手或者一些硬物去掏耳朵。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是有人用火柴棒、棉签,甚至折断的牙签等东西去掏耳朵,殊不知这样很容易碰触耳道,引起感染、发炎,有时不小心还可能弄坏隔膜。当发现有异物进入耳朵,耳道内耵聍较多,或者耳朵比较痒时,建议求助于医生,由专业医护人员处理。还有一个容易伤耳的坏习惯是“同时捏紧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要知道,鼻腔与耳朵咽管相通。擤鼻涕时,如果用力过猛,由于鼻内压力增大,一些细菌可能会随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发耳朵疾病。擤鼻涕时,只要用手指轻压单侧鼻翼,轻轻擤出另一侧鼻腔的鼻涕即可。而对于喜欢游泳的人来说,每次游泳结束后,如果发现耳朵中有积水,可以将头偏向有积水的一侧轻跳几下,或者用手掌轻轻托打头部,就可将水排出。
  另一方面,不要做让耳朵“不舒服”的事情,比如长时间处于噪音的环境中,长时间佩戴耳机。有些企业的工作环境噪音可能比较大,比如一些厂间、加工作坊等,在这类环境工作的人最好戴上防护性耳塞,以降低噪音对耳朵的伤害。据介绍,我市一些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对于工作环境噪音较大的员工,每年会组织员工前往医院检查听力。长时间佩戴耳机,常见的人群有驾驶员、跑步爱好者,以及一些喜欢听音乐的年轻人。对于这类人群,不妨记得一个“60—60”原则,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特殊群体需要特别关爱
  在石狮市总医院采访期间,李技师提醒人们,对于老人、幼儿的听力要特别给予关爱。
  “许多老人年纪大了以后,听力也随之下降。对此,很多老人及其子女可能认为这是自然现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李技师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听力下降现象,排除疾病因素外,属于老年性耳聋,确实是一种组织细胞衰老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因此而听之任之,没有积极进行干预,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减缓其发生,那就错了。如果没有采取措施,耳朵的机体功能就会更容易受损伤,听力下降的速度会加快。而随着听力下降,听不清别人说话声后,老人可能就不愿意外出,因而越来越孤独,进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要预防老年性耳聋,可以从饮食、生活习惯方面入手,比如,多吃清淡食物,避免处于噪音环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如果发现听力已经下降,并且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活动,那么不妨佩戴助听器。李技师说,大部分老人即便听力下降了许多,也依然不愿意佩戴助听器,“有的老人可能觉得没必要,或者心疼购买助听器要花钱,有的老人则可能是觉得助听器佩戴起来不习惯,或者觉得戴着助听器外出会被人笑。其实,老人在听力明显下降后,佩戴助听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使用助听器效果不好的话,还可以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当然,在老年人佩戴助听器问题上,需要子女、后辈对他们多些关心,在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后,及时求助医生,如需要佩戴助听器或者做人工耳蜗手术,应做好老年人的思想工作。当老年人佩戴助听器后,应鼓励他们走出去,逐步适应佩戴助听器的生活。
  在对小孩的听力保护方面,李技师建议,怀孕期间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家中有长辈存在先天性耳聋的,可先进行遗传基础筛查;在孕期,孕妇要避免细菌、病毒等感染,禁用或慎用耳毒性药物。在孩子出生后,要注意孩子的听力是否正常,发现有异常的要及时就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教育孩子爱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将细小东西,如小珠子、豆子、花生仁等放入耳中,也不要使用牙签、铅笔、圆珠笔芯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如果发现孩子耳朵难受,或者有异物进入耳道,家长不要随意自行处理,应及时送医。
  (记者 林春凯 通讯员 姚堃)
  8个细节保护听力
  1.保持低音量。安全音量水平应低于85分贝,持续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
  2.戴耳塞。在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场和其他噪音巨大的场所,使用耳塞来保护听力。
  3.使用适配的耳机。选择合适的耳机,可让使用者用较低的音量就能听清。经常在汽车上、火车上使用个人音频设备的人应考虑使用降噪耳机。
  4.重视听力安全等级。设定个人音频设备的听力安全等级,即在安静环境中将音量调到不超过最高音量60%的舒适水平,这也是保持低音量收听的办法。
  5.让耳朵休息一会。去声音嘈杂的场所时,时不时地到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让听觉器官得到休息。
  6.避开巨大声响。在噪音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
  7.减少使用音频设备的时间。除了降低音量,每天听音频设备的时间不宜过长。
  8.注意听力损失的迹象。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时,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