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5101-0300-2017-00174
    • 主题分类: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石狮市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17-01-12
    • 标题: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备注/文号:狮政综〔2017〕11号
    • 发布日期:2017-01-13
    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7-01-13 20:18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石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上级驻石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石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石狮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12日       

     

    石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前言

     

    “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创新转型、实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创新的重要抓手。根据国家、省和泉州市关于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部署,结合《石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特制定《石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全市“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指南。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现实基础

    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十二五”以来,我市持续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将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67.7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1.3%,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由39.5%调整为40.3%,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省级“互联网+”先行试点、中国休闲面料商贸名城、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全国电商百佳县市第2名、网商创业最活跃县市第3名等荣誉证明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势头。

    新兴服务业亮点突出。“十二五”时期,金融、商贸流通、房地产业等优势行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提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目前,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超过300亿元,在淘宝网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人已超过3万家,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324.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2.7万标箱,在互联网B2C/B2B平台的年物流发货包裹超过8600万件,“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百世汇通、韵达快递)及顺丰快递均在石狮市设有分支机构。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服装设计师协会,集聚240名设计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集聚态势更加显著。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石狮服装城、石狮国际轻纺城、海西电子商务园区、星期Yi创意博览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带动效应明显,虚拟产业园、青创城、闽商金融中心、辅料城、建材城等服务业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集聚发展。以泰禾广场、世贸摩天城、德辉物业、新华都、狮城国际广场、永辉超市、步行街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集中发展区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落实各项惠民措施,新改扩建学校63所、增加学位超过1.2万个,市医院新院、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农贸市场改造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引水工程二期建成通水。完成108万平方米石结构房屋改造。构建“12345”便民服务体系,推行治安防控“百千万”工程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1+1+N”模式,社会治安满意率逐年提升。开展十大“文明新风”行动,青商会、和促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发挥正能量。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继续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投资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走出去。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石狮发挥侨亲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海外经贸市场,与“一带一路”79个国家中的52个国家均有经贸往来。创新商品出口贸易方式,着力培育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依托“一带一路”挖掘市场出口潜能,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服务业比重偏低。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7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56.7:40.3,服务业占比大大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49.5%、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与我市经济发展总体阶段还不匹配,表明工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服务功能未能与之协调发展,服务功能尚显不足。

    结构性短板突出。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5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达57%,而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智能物流、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短板还比较明显。

    综合竞争力不强。龙头型现代服务业载体和重点企业不多,大型物流企业、中介组织、带动性强的企业还未成长和引进,难以形成龙头示范作用,规模型知名服务业企业不多,总部经济辐射效应有限。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为制造业服务的功能不强。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比较缺乏。

    民间资本利用不足。我市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由于缺乏相应政策和平台,在金融渠道不顺畅的情况下,对民间资本吸纳不足,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民间资本发展空间有限,在市场上处于无序和非理性状态,不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力度加大,海西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我市现代服务业走向海外市场带来更多机遇。泉州海丝先行区、“金改区”、“综改区”、“泉州制造2025”、以及石狮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推进,多重政策叠加效应也给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服务业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变革,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抢占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全面推动传统服务行业转型升级,使服务业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进入加快发展、不断成熟的黄金期,“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趋势更加突出,现代化生产性服务需求将更加旺盛,高端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消费等新兴领域将成为热点。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观念改变,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体育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个性化生活服务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十三五”期间,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力度加大,泉州市 “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城市不断推进,我市也将大力创新转型、实业强市战略,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特征更加明显,这为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效消费需求与有效供给脱节。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目前,我市服务业有效供给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还不强,一方面,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比较优势有待于培育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个人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区域竞争加剧。“十三五”期间,各地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服务业。由于地区间发展存在“虹吸效应”现象,福州、厦门等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是一个现实挑战。厦门正着力打造“厦门智造”和“厦门服务”,厦门自贸区许多优惠政策,主要是围绕现代服务业试点展开,对我市乃至泉州地区留住高端人才、产业资本和创新要素等形成较大挑战。晋江、南安等周边兄弟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也比较强劲。我市要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实现服务业赶超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竞争。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新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抓手,以提高新产业、拓展新模式和发展新业态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和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居民需求相适应,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将石狮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市,为更具发展质量、更富创新活力的宜居宜业滨海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发扬石狮人敢拼会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改革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全域创新格局,不断培育壮大体现石狮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活力,全面推动服务经济的发展。

    坚持融合协同。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泉州环湾城市建设以及晋江石狮同城化发展大局,推动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挥我市实体经济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服务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技术融合,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顺应城市由生产中心向综合服务中心的升级趋势,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实现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升级良性互动。

    坚持集群集聚。坚持完善布局、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引导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居住集中区等区域集聚,盘活闲置商务楼宇、工业厂房等,进一步发挥服务业集聚平台、服务业产业基地、特色商圈、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载体的作用,鼓励各类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实现提质、扩量、增效。

    坚持开放合作。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大局,进一步发挥侨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不断拓宽服务半径,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改革力度,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并重,新老业态、线上线下并举,以城市和专业市场为载体,注重跨界融合与服务优化,突出扩量提质,注重引导发展,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力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为石狮市构建“1+3+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具发展质量、更具创新活力的宜居宜业滨海城市提供支撑。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5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率超过9%,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5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38%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0%以上。商业销售额达25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个以上,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

    第四节  发展路径

    以服务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为导向,以全域一体空间优化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集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重点突破,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全域一体空间优化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坚持主体功能区划与“多规合一”的指导地位,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构建网络化空间发展序列,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发挥我市作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的优势,迎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动互联网+现代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优势产业发展,并推动其他现代服务业加快协同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以人才创业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以产业集群发展、空间集聚提升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增效,不断提高总体供给水平;以线上线下联动、一二三产融合、多业态跨界融合为抓手,强化现代服务业融合联动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第三章  行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黏合剂”和“推进器”的作用,围绕纺织鞋服、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优势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市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一)现代物流

    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服务纺织鞋服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为核心,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物流业,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积极发展智能物流、互联网+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导工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加快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加强物流企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辐射能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闽南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25%。

    ——加快发展港口大物流。利用石湖港国家一级港区的资源优势,打造港后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推进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为港口周边的各大产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套,带动大泉州的物流服务水平,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节点。提升华锦码头、梅林码头服务功能,推进华锦码头引进集装箱班轮公司开辟“一带一路”航线,推动连云港海运“泉州港-连云港-欧亚大陆桥”海铁联运航线,推动内外贸航线发展。加快卡宾-狮子湾智能物流中心,提升服装配送及电商需求,与周边的益家建材城形成物流商圈。建成“两岸海运快件监管服务中心”,依托石湖港口服务跨境电商和两岸经贸合作。加快推动仁建安通物流等项目落地建设,启动石湖石材堆场转型为交易市场,推进一批石材贸易公司在我市落地。将新天地工业园区改造为外贸服务园区,引进一批企业、物流、货代等中介企业入驻,服务外贸出口。

    ——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物流节点和物流园区,重点推进服装城周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成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整合中心市区小型物流、运输企业,加快启动服装城周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成为面向专业市场、中小企业服务的物流基地,促进石狮服装城、石狮国际轻纺城的繁荣发展。构建与制造业、商贸、电商紧密配套的仓储设施、信息平台、配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节点体系,满足石狮各行业和各业态对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需要。

    ——培育提升物流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制造业物流,鼓励制造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逐步剥离或外包物流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技术水平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本地重点企业,鼓励安通物流、濠江物流、嘉顺物流、港泰物流、万弘物流、浩翔快递、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公司、富星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互联网+物流。利用石狮市现有11家冷链物流企业和福建东南(冷链)仓储项目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组建专业化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祥芝水产品鱼货市场等海洋冷链物流。支持龙头企业搭建第四方物流公共平台,解决货主找车难、物流公司找货难、城市配送、货运停车等问题。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企业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报关行、船货代理、信息咨询、金融结算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拓展港口服务价值链。积极引进规模企业,重点引进各领域国内外知名的规模化、网络化企业,吸引国内跨境物流企业在石狮设立分支机构。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石湖港区和锦尚港区为重点,推动泊位航道拓展,着眼于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推进疏港通道建设,推进石湖港5#、6#泊位尽快动工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第二疏港通道、港区断头路的建设,尽快形成快速路网,提高港区集疏运能力。引建货运铁路,实现石湖港区货物的大进大出,并进一步辐射整个高新园区,以提高货物周转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打通城市对内对外通道,优化“内联、外通、疏港、滨海”路网架构,健全干支协调、高效快捷的交通系统。加快泉厦漳联盟路石狮连接线、二重环湾快速路、泉州城市有轨电车石狮段建设,构建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完善城乡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联系,完善城市片区、专业市场、产业园区、港口码头和沿海五镇交通网络体系。

    专栏一: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石湖作业区5#、6#泊位(续)、锦尚作业区2#泊位扩建及4#泊位工程(续)、深沪湾港区梅林作业区梅林码头改扩建工程、石湖陆岛交通码头(续)、伍堡陆岛交通码头(续)、蓝盾机动车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港后物流:石湖港后物流区、中外运期货交割库、中外运保税物流仓库、狮子湾智能物流中心、两岸海运快件监管服务中心、港泰物流项目(续)、安高石湖仓储物流(续)、濠江物流(续)、益家仓储物流项目二期(续)、安通物流项目

    电商物流:富星电子商务仓储项目(续)

    冷链物流:福建东南(冷链)仓储项目

    (二)电子商务

    持续推动电商强市,充分利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优势与本土“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成为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网货采购基地,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力争到2020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000亿元,全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打造3个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构建垂直性电商平台2个。

    ——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实施“互联网+商贸”战略,整合石狮服装城、国际轻纺城、四季星座网批中心、青创城网批中心、海西电商园等优质资源,建设西裤、童装等产业电商街,加快聚集形成石狮电商谷。支持海西(石狮)电子商务园区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力争打造海西最具影响力的电商示范基地。加快富星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以互联网为引线,串起全市众多零散个体电商资源,支持专业镇和专业市场建立电子商务营销配送网络,形成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鼓励电商平台合作共赢。扶持发展“青创网”等本地电商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推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继续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商城、苏宁、唯品会等知名第三方平台的深度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开展网商活动。培育好已有的16个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虚拟产业园的聚集,引进美图等新业态,推动电商产业整合提升,引导电商平台、专业市场、生产企业无缝对接。

    ——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大力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国家有关支持政策,支持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在石湖港中外运堆场区布局跨境电商集中区,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引进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运营公司,推动外贸供应链、电商平台、物流渠道的整合。结合我市对台区位优势、航空口岸开放和城市环境建设,设立国际邮政互换局和交换站,探索“平台服务+通关机制+境外配送”的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支持浩翔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争取设立跨境电商物流试点运营中心,引导跨境电商企业聚集,支持中小微企业利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拓展海外市场、建立自主品牌。开展电商与物流协同试点,建设物流分拨中心,完善快递配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区域的终端配送网络,鼓励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储,打造境外物流体系。推动阿里菜鸟物流与我市富星云仓对接,引导智能物流入驻石狮,服务外贸出口和跨境电商业务。

    ——鼓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加大对我市规模以上企业O2O等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广力度,通过线上订单支付、线下实体店体验消费、二维码识别技术应用等方式,锁定消费终端,打通消费通路,最大化地实现信息和实物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实体店与实体店之间的无缝衔接,创建一个全新的、共赢的商业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探索营销去中间化、“互联网+”、两化融合等新兴商业模式,鼓励传统专业市场、商铺上网经营,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传统企业O2O商业模式创新。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阿里研究院、京东研究院、淘宝大学与我市的深度合作,加快品尚电商、人才孵化中心、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等互联网经济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优化网货采购环境,推进网商服务区建设,用信息化提升市场服务功能,优化网货采购服务链,为网商到市场采购提供便利化措施。引导市场经营户针对网购开发产品,以新颖款式、潮流设计提升商品吸引力,支持创建网上品牌,鼓励网货品牌发展线下渠道。依托供销社等探索农村综合服务社电商新模式,完善配送网点和服务体系,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空间。

    专栏二:电子商务重点项目

    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点送外卖、我答答创业商城、华企商城、海西(石狮)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二期、浩翔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富星电子商务物流园区、阿里巴巴实力产业群

    (三)金融服务

    以深化金改为动力,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提供个性化、精准、全方位、嵌入式的特色金融服务。形成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具有民资特色的地方金融体系,打造海西金融聚集区。

    ——完善以产业金融为重点的机构体系。支持信托、财务、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在狮建立和落户。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建设面向企业债、融资租赁等担保类融资平台,增强实体经营职能,发挥自身现金流举债功能。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吸引各类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私募基金及并购基金,打造海西股权投资集聚区。鼓励培育和创设银行信贷资产交易中心、养老金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多元化发展。探索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保护品牌企业,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服务于企业供应链改革,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促进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加大对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通过“政府+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逐步扩大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模,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网络,引导为知识产权的孵化、经营、转让、许可等提供组合式的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机制和财政投资评审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联合投资。

    ——推动海丝及海西区域金融合作与发展。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对接自贸区政策,配合“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促进企业境内外投融资便利化。积极争取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的外汇管理改革、跨境支付工具创新等试点政策,探索开展境外融资、拓展境外融资租赁业务;加强在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合作,探索共同设立石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深化海西金融合作,推动石狮企业进驻海峡股权交易所,支持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共同支持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

    ——引导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支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做优石狮市金融服务中心,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体系、产业金融对接体系建设。鼓励通过电子渠道或便捷网点拓展客户,探索建立“金融+实体+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发展网络支付、网贷和股权众筹融资,创新“B2B+P2P+征信服务”三位一体金融服务模式。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网络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鼓励电子商务(跨境)企业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信用等全方位的消费金融服务;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规模、周期、成本等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科技、跨境贸易、制造业供应链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四)科技服务

    培育壮大一批高质量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科技服务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公共研发设计平台、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企业与国(境)内大企业、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进本地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进在海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专业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本地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应用型工研院、新型研究院等,强化与企业、市场的对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厦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和川大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推动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引进国防科大、中国海洋大学设立研究中心,推动中纺联检测中心建设纺织服装研究院,染整联盟与染整、环保院校合作设立研究院,重点寻找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辅料研究中心,争取利用创新平台引进成熟的高新技术项目落地石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展。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托管中心、计量检测机构等服务机构作用,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深入实施“蓝火计划”,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建立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加快产业关键基础材料、行业关键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研发攻关。巩固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海西(石狮)电子商务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器、石狮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器、富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石狮市星期Yi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省市级孵化器建设成果,推动纺织服装基地、轻纺城、益家建材城、辅料城加快孵化器建设。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孵化模式,增强科技孵化器、质量检测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等公共载体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提升中纺协纺织服装检测中心、辅料检测中心、闽和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促进公共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特色众创空间。实施“众创狮城”计划,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积极引进运营能力强的服务机构和运营商,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形成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老旧闲置工业厂房、商务楼宇、仓库等载体,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导星期Yi创客空间、V-WORKS创客空间、闽南理工学院创客园、海西(石狮)众创空间、“感创”创客(创业)机构服务平台、富星云仓众创空间、石狮市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等众创空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搭建公益创客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和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活动,树立一批创业典范。健全辅导指导机制,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等活动,筛选优秀创业项目,培育创客文化。

    专栏三:科技服务业重点项目

    孵化与服务平台:石狮市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服装城轻纺城供应链资源整合项目、中纺在线平台、闽派服饰(石狮)聚力100平台、泉州染整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上平台、闽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

    众创空间:星期Yi众创空间、V-WORKS创客空间、闽南理工学院创客园、富星云仓众创空间、感创众创空间、海西(石狮)众创空间、小滴哥众创空间、石狮市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祥芝港三农创客空间、梦高速众创空间

       (五)文化创意

    实施重大文化创意工程,树立“文化+”发展理念,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本地高等院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艺术院校合作,增设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或院系,对接本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群众自身素质和生活品质。

    ——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支持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产业发展,扶持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以创意引领工业产品设计,推动服装服饰设计、创意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策划等行业加快发展。依托服装服饰设计师协会、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等载体,强化纺织服装等产品创意设计能力,带动创意设计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入专业化高水平的运营机构,推动文化创意园区、创客空间发展,引进一批知名文化创意、设计创意、数码创意、广告创意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 “文化+科技”,以创意引领工业产品设计,强化纺织鞋服等产品设计能力,引入高水平的运营机构和设计创意、数码创艺、广告创意等企业,推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和科技提升。探索“文化+金融”,成立专项文创产业发展基金,发挥重点文创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文化+旅游”,规划建设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华侨故居(古民居)集中展示区、服饰文化主题公园、海丝文化主题广场等项目,保护利用古镇古村古街和优秀传统建筑,并逐步进行开发利用。

        ——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培育演艺娱乐市场、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努力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文化中介机构,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建设具有博物馆、文化馆、音乐厅、演艺舞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中心城区建设布局合理、小而精的文化综合体。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全面推进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24小时自助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工程,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实现文化产业再创业。

    ——传承保护本土文化。传承和弘扬石狮地区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掘丝绸之路文化、海洋文化、对渡文化、服饰文化、华侨文化、闽南文化等特色文化,推动与服装服饰、旅游休闲、时尚演艺等深度融合,规划以六胜塔、对渡碑、再借亭为中心的蚶江片区;以姑嫂塔、虎岫寺为中心的宝盖山片区;以城隍庙、镇海石为中心的永宁片区、以渔港、慈济宫、渔家文化为中心的祥芝片区等文化集中区,并逐步进行开发利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文化遗产日等培育具有闽南特色的节日文化,举办石狮灯谜、舞狮等大众文化活动。

    专栏四:文化创意重点项目

    鸿山影视基地、海丝服饰文化博物馆、城市文化中心(续)、东埔文体广场项目、石狮市传媒大厦、服饰体验馆、海防官署重建、海丝文物规划整治、星期Yi创客空间、闽南理工学院创客园、狮城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

    第二节  生活性服务业

    挖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能,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以消费升级为动力,健全生活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带动服务产品向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社区服务、体育服务、民生服务等五大生活性服务业。

    (一)现代商贸

    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商贸楼宇总部、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电子商务等重点商业形态,加强现代经营方式的推广、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实现商贸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新飞跃,建成以石狮“核心商圈”为龙头,众多商业网点为支撑,多种业态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体系完善、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的现代商贸强市。

    ——完善现代商贸网络。抓住石狮、晋江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逐步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提升传统专业市场的运营水平。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优化完善商贸网点布局,改造提升旧城区传统商圈,重点以世茂、泰禾、中骏等4个在建高端城市综合体和荣誉、喜来登等4个在建星级酒店带动“2.5”产业、楼宇经济和新型消费产业的培育发展。建立石狮外贸企业孵化中心,引导委托外地外贸公司出口的货物回流到我市出口,集聚30-50家重点外贸买手公司,引进金融、外汇、代理等中介公司入驻。继续加强以九二路为轴心的商贸集聚区建设,通过整治、引进、升级等有效举措,积极打造高品位时尚夜生活特色街区。提升和完善鸳鸯池布料市场、宝盖辅料市场及纺织机械市场等大型市场的服务辐射功能。

    ——推动智慧商贸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从信息发布、商品展示、订单处理、资金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市场有机融合。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等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推进商贸流通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商贸流通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网络交易服务等,促进商贸服务信息实时对接。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位置服务等在认证、交易、支付、物流等商务环节的应用推广,打造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智慧流通。

    ——扶持商贸企业发展。引导生产企业建立品牌专卖店、专卖柜和销售网点、批发经销网点,强化对市场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分销效率。引导传统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升级改造,规范市场内部交易秩序,逐步向现代流通方式发展,逐步由个体商品交易为主转向公司企业交易,逐步由追求交易数量转向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探索中小型消费品市场向专业商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销中心、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转型,开展“旅游购物商品”出口试点业务,培育出口增量。加快国贸中心招商运营,鼓励生产型及外贸型出口企业、外商常驻石狮代表机构以及金融保险、报关报检等外贸中介机构入驻石狮国贸中心,打造外贸总部区。鼓励民营企业更多“走出去”,抱团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开辟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外贸交易额。

    ——发展特色商贸会展。扩大海博会和石狮国际时装周等展会影响力,加快建设石狮会展中心,举办一批与石狮产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小众专业展会,探索展会组织和运营的市场化,通过资源共享和联合办展形成常年办展机制,提升办展水平。整合提升“海博会”、国际时装周、国际买手节等商贸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参与,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对接。

    专栏五:现代商贸业重点项目

    世茂摩天城城市综合体(续)、万达商业广场、益家万博城、国贸中心大厦(续)、喜来登商业综合体、国际儿童商城(续)、全球面料趋势发布中心O2O平台、食品批发市场项目、祥芝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东埔渔港经济区、石狮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石狮会展中心

    (二)旅游休闲

    主动融入泉州旅游品牌建设,围绕石狮山、海、城的特色,科学规划旅游空间布局,实施“旅游+”行动计划,实现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消费质量显著提升,新型业态得到全面发展。

    ——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按照“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域联动、区域协同”原则,主动融入海丝、闽南文化旅游圈,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具有鲜明石狮特色的吃、住、玩、购“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旅游与健康、农业、服装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红塔湾、黄金海岸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帆船、游艇、冲浪、直升机观光等休闲体验项目,开发引进水上运动、沙滩运动、品牌赛事。做好“山+海+村”休闲资源的综合开发,推动环湾片区海丝湿地公园、前坑梧园片区观光田园综合体、永宁镇 “田园狮城”、祥芝“渔港风情小镇”、古浮湾慢生活体验区、郭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西岑休闲农业观光园等项目。以石狮服装城、世贸摩天城、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为重点,鼓励品牌服装企业发展观光工厂,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改善旅游住宿条件,重点开发大型星级饭店的会议功能、商务休闲功能,建设有滨海休闲特色的农家旅馆连锁经营品牌。鼓励时尚消费型众创空间多元发展,改造“八卦街”城市商业休闲旅游区。推进闽台老字号小吃街、红塔湾沙堤渔村、古浮湾海鲜美食街,启动“吃在石狮”系列“名菜、名店、名小吃”评选活动。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伴手礼产品,推动飘香路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建设区域性消费娱乐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晚间文化娱乐产业,注重培育城市标志性的、本土化的品牌夜市、演艺项目和24小时商业网点,形成24小时消费城市。

    ——强化区域合作发展。旅游业发展要与泉州、厦门坚持区域协同,构建跨区域合作模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主动融入泉州“茶香丝瓷”大旅游路线,充分发挥石狮酒店、时尚、购物等优势,互为补充,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重点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圈、海西城市旅游圈、厦漳泉闽南文化旅游带,实施与周边城市的营销联盟和市场互换。

    专栏六:旅游休闲重点项目

    历史文化旅游:永宁(古卫城)历史文化及滨海旅游项目(续)、永宁老街一期修缮整治项目(续)、永宁城隍庙前广场(续)、蚶江鹿港对渡碑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工程(续)、永宁城隍庙闽台民俗文化街区(一期)(续)、蚶江海上泼水节闽台对渡文化展示园、海丝服饰文化创意园

    滨海旅游:黄金海岸改造开发建设(续)、红塔湾整治项目(续)、祥芝古浮湾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祥芝渔港风情小镇项目、旅游集散中心及滨海特色旅游开发项目

    特色旅游:世茂茂险王乐园、天农良谷农业休闲园(西岑)开发项目、蚶江特色商业街改造及配套工程(续)、岑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农业休闲园、海阔天空现代都市型精致休闲农业、正源果蔬现代休闲生态观光体验农业、

    (三)体育服务

    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引导并促进体育消费,逐步实现体育产品制造企业产业转型,打造海西运动休闲之都。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以建设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多功能场馆和游泳池为载体,加强便捷适用的公共健身活动场地布局和设施建设,继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等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健全组织体系和竞赛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支持开展各层级体育健身竞技活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

    ——培育精品体育赛事。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以我市传统体育项目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田径等运动为切入点,健全体育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推动专业赛事发展,丰富业余赛事,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延伸体育产业链。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打造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帆船赛等体育精品项目。着力提高场馆市场化运作水平和利用率,提升市体育文化中心等体育场馆的市场效益。适应全民运动需求,建设运动公园。以重振永宁体育产业基地为核心,鼓励赛琪等体育产业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体育装备研发、设计等服务,重点支持体育产品研发中心等做大做强,带动服务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支持建设足球学校,建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推动体育培训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建设运动基地、汽车越野露营基地,积极培育通用航空、水上飞艇、汽车露营等新兴体育消费产业。

    (四)民生服务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精细化、智慧化和品质化为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引入民间资本,立足地方特色,加快教育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发展,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教育服务业。完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办教,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和布局合理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引导职业中专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完善与市场人才需求相衔接的区域教育专业体系,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闽南理工学院建设成以光电机械培训基地,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建成纺织服装培训基地,泉州海洋学院建成海上训练基地。建设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形成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建设终身教育学习超市,探索“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与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全民读书、职工书屋、社区书屋等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业。加快市医院新院建设,扶持社会办医,支持引入高端及特需医疗资源,鼓励组建区域医联体。重点培育康复医疗、卫生预防、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养生保健、家庭医生、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和高端医疗等新型业态;配套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保险等专业服务;扶持开展生殖保健、母婴照料、早起教育等优生优育活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广中医保健、休闲养生和医疗旅游等高端服务。探索建立在狮务工非户籍人口的医疗保险,鼓励全市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加快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服务。

    ——养老服务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加大医疗养老机构建设,培育、扶持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机构,打造村镇区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站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探索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市场服务需求,协调相关养老服务组织、企业与供需对接。扩大养老服务政府购买范围,提供生活照料、机构供养、紧急救援、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休闲、法律维权以及购买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营运服务等,实现老年人切实需要的服务项目全覆盖。

    ——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菜店、便利店、早餐、家政服务等重点业态,积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开展物流配送、订购、商务服务和代收代缴等综合服务,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实惠的消费需求。完善社区初级医疗、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养老、病患陪护、家庭教育、代理、家庭用品配送、心理咨询等服务,构建起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培育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优质企业。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健全家政等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以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加快空间优化提升,巩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集聚、融合发展。

    第一节  空间优化提升工程

    (一)构建网络化发展空间体系

    全力推进多规合一,统筹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与制造业、农业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打造以中心城区作为核心,以环湾新城片区、港口产业片区和时尚休闲片区为重点集聚区,以各功能片区、产业组团、服务业集聚区、商贸发展集中区等为增长点的“一核三片多极”组团式、网络化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格局,推动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

    一核: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以及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商贸、旅游服务、体育服务、社区服务、民生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辐射能力,不断强化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综合性支撑能力,打造服务全市的综合性服务核心区。

    三片:环湾新城片区,以面向泉州市中心为导向,发展总部经济区、产业创新中心、会展中心、设计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高端服务业的现代化商务服务区,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商贸、行政管理等服务功能;港口产业片区,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海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文化旅游、社区服务、民生服务等生活性服务能级,推动园区与港区联动、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时尚休闲片区,发挥滨海生态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服务、现代商贸、体育服务、民生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面向晋南地区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级,推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海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打造成为面向海西的都市型滨海旅游胜地和休闲商务总部基地。

    多极:在中心城区和三大片区内部,依托城市和专业化服务载体,逐步形成以石湖港、服装城、石狮老城、永宁古镇(红塔湾、黄金海岸)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撑核心和片区主体功能的实现。在沿海地区,依托镇区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建成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发展集中区。新城建设中,坚持产城融合策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城市公园,发展行政办公、文化休闲、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重点突出宜业宜居为主题的功能区构建。城市更新改造中,逐步建立“退二进三”机制,避免房地产业的单一产业发展,预留现代服务业、2.5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建设石狮核心商圈

    集合石狮服装城、国际轻纺城、世茂摩天城城市综合体、石狮辅料城、童装城、纺织机械城等市场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石狮“核心商圈”,争取引进奥特莱斯、深圳珠宝市场等新兴市场业态,建设以纺织服装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为特色的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以石狮服装城、国际轻纺城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中介、设计等服务业,为各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提升和完善鸳鸯池布料市场、洋下面料综合市场等大型市场的服务辐射功能,发展与纺织和服装配套的服装设计、展销和品牌推广,服装面料、辅料、生产设备的展示和销售等服务行业。鼓励采用信息化技术发展电子交易,大力推进无形市场建设。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企业入驻,鼓励业态创新,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服装销售以及围绕纺织服装业为主的设计、创意、广告、品牌营销、会展业以及现代物流业。

    (三)打造港口经济集聚区

    主动融入泉州港复兴计划,以石湖港区和锦尚港区为重点,全力打造泉州湾中心大港,推动形成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港口经济集聚区。石湖港区集中发展集装箱运输,锦尚港区集中发展件杂、干散货运输,石井作业区建设成石材及对台贸易专业化港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码头规模,推进华锦码头4#泊位及2#泊位改扩建等工程建设。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积极申报石湖港成为综合保税区,争取将华锦、梅林码头列为一类口岸,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对台货运直航以及小额贸易业务。加强港后用地控制,为培育和引进临港产业龙头项目留足发展空间。健全港后物流体系,拓展石湖物流园区、石湖石材物流园区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商贸等现代物流服务,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功能集聚的载体。完善港区“大通关”机制,引进培育船代、货代、信息、咨询、金融等中介服务业,推进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等查验部门联合作业。

    (四)建设商贸集聚区

    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商贸中心、环湾金融中心、永宁商务区三大市级商贸集聚区功能,完善全市商业网点布局。继续加强以九二路为轴心的商贸集聚区建设,通过整治、引进、升级等有效举措,积极打造高品位时尚夜生活特色街区。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新业态,加快形成城市中心区大商业圈,提升城市商业品位。加大力度促进步行街、镇中路童装专业街的繁荣。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规划建设一批品牌专卖店、专业街。优化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布局,内容,满足民生多样化需求。提升玉湖果蔬批发市场的环境和服务水平,完善停车设施和物流配套设施,进一步发挥市中心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的作用。在宝盖辖区规划建设石狮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全市、辐射晋南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提升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水产批发中心。改造国有第一、第二中心农贸市场和古宅、大仑等农贸市场,提升社区农贸市场服务水平,重点推动幸福新城、世茂等新开发片区以及高新区等产业集中区生活性超市、肉菜市场、果蔬市场、便利店建设,探索中央大厨房、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售卖车等新型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新型物流配送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周边邻里中心、餐饮住宿、银行储蓄、卫生医疗等配套服务业,形成人员、服务集聚区。

    (五)提升服务业基地能级

    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引导,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打造专业市场、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现代商贸、旅游服务、文化创意集群等一批功能分区明确、特色鲜明、集聚力强的服务业集群,加快提升石湖港大型综合枢纽物流中心、石狮国际轻纺城、石狮电商谷、石狮总部大厦、石狮市金融服务中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省市级众创空间、世贸摩天城、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黄金海岸等重点服务业产业基地发展能级,形成多种样式、多个层次、符合实际的多态服务区,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

    第二节  信息服务提升工程

    (一)建设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大力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围绕提升管理、生产和生活等三方面的消费水平,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商贸、物流等领域深度集成应用。重点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互联互通等“三大”信息基础工程,推进智慧国土、智慧商圈、智慧社区等29个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生活信息消费,促进民生提质。通过“一个中心、四大体系、二十九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完善,在通讯基础设施、政务、公安、交通、城管、环保、教育、医疗、产业、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不断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吸引信息消费人群,全力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对服务业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大力建设智慧城市。推进全市城乡光纤网络建设和光纤到楼入户工程,推动WIFI联盟建设和4G移动网络深度覆盖,构建高速、安全、融合、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全市统一、互通互联的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动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程电子化服务审批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重点加快智慧国土、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建设步伐。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安全技术管理。

    (三)提升生活信息消费

    适应信息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支持研发、设计、咨询策划、广告等信息资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面向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垂直社交网络,推广数字证书、电子取证、电子缴费、电子票据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手段,促进餐饮、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互联网化,构建网络化运营的社区生活服务业,向社会提供快速、精准、专业的生活服务。依托通信运营商及银联技术优势和用户规模,推广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的移动支付应用,形成城市一卡通便捷服务。

    第三节  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一)支持商业模式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等线下资源优势,推动企业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动漫衍生品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组建石狮品牌联盟入驻外地市场,推广“东方米兰、创意石狮”城市品牌,提升“石狮制造”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协同创新,重点支持物流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发展基于云服务的物流配送模式,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配送网络。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支撑。树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示范标杆企业和典型案例,打造商业模式创新示范区。

    (二)支持企业品牌创新

    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百强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主营业务突出、具有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开展行业品牌龙头梳理工作,建立主管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加强管理和跟踪服务。在重点行业开展年度服务业分行业10强企业评选表彰活动。5年内力争完成50家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的培育工作。鼓励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品牌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鼓励品牌企业开展全球网络营销,支持品牌企业国际商标注册、国际品牌收购、境外商标维权。

    (三)支持人才创业创新

    注重科学规划,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产业融合与服务转型、本市培育与外部引进、加快发展与依法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抓紧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注重引进开发,做强做大淘宝大学、速卖通大学、阿里数据学院泉州机构等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项目,支持深化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组建行业性、区域性教育集团,鼓励开发高级猎头、订单培养、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产品,为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适用性、高技能人才。注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推动石狮青商等创二代加快成长,大力提升青年企业家、创业大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壮大企业家队伍。注重扶持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镇(街道)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每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项目引进、活动举办和机构引才奖励,研究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指导目录,加大人才服务项目政府购买力度。注重规范管理,积极向上级争取人力资源服务业审批权限下放,实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登记备案、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组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用档案,加强行业自我管理。

    (四)完善创新服务体制

    打破现代服务业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允许各类社会资本平等进入各现代服务业领域。健全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机制,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并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

    第四节  产业集群集聚工程

    (一)促进集群集聚

    实施 “划业入园、划行归市”,因地制宜引导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制造业集中区域、中心镇等区域集聚,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格局。积极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培育和认定一批省市级示范园区,重点推动现代服务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专业交易市场、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综合性服务业等8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全域零散工业企业向园区进一步集聚,鼓励工业区块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围绕重点,打造各集聚区在地域、功能和形态方面的鲜明特色,集聚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创新集聚区的开发模式,注重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拓展集聚区的品牌的集聚效应。

    (二)发展总部经济

    继续培育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发挥总部经济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服务制造业和农业发展的龙头作用,争取引进总部企业,积极引导外地企业在我市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积极扶持本地总部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将分布在各地的生产、销售、管理、研发、资金结算及支持服务等职能整合到我市设立运营总部(营销中心)。加快谋划总部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积极推动石狮总部大厦与百宏大厦、华闽大厦、台昱大厦等一起形成石狮总部聚集区,全力推进运营总部落地,将石狮总部经济区建设成为各类总部企业集聚,信息、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商务和金融核心区域。优化完善商贸网点布局,改造提升旧城区传统商圈,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

    强化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最佳载体的功能,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和国家中小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城市建设,以城市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产业,达到产城联动,实现新的飞跃发展。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石狮市更新改造规划建设空间指引》,划定城市更新单元,实施多主体、多途径城市更新改造。推动老旧工业区“腾笼换鸟、功能置换”,整合集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加快推进重点片区开发改造,预留现代服务业、2.5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项目带动集聚

    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市优势资源,认真赛选、包装、储备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重大项目。争取将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列入年度省、泉州市重点项目,每年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同步跟踪管理服务。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采取灵活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在高端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健康养老等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不断强化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集聚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节  促进融合互动工程

    (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建立信息业与制造业的特色产业联盟,建立互联网+制造业平台,积极营造跨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价值链重组,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或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转型,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发展,集聚发展,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发展工业设计产业,落实宣传各级工业设计扶持政策,协助工业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继续组织服装设计师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内外顶级设计学院进修学习,继续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推动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国际轻纺城、服装城、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为载体,积极吸引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师、服饰艺术机构、设计师工作室、服饰私人博物馆入驻,形成服饰文化创意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艺术、文化传播机构集聚发展态势,着力打造全国服饰设计硅谷和时装设计师的创业基地,推动纺织服装制造与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

    (二)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瞎想,实现城市与农村服务业的协调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与现代服务业机构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建立农业科技联盟,积极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和全过程标准化运行。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打造科技咨询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人才服务网络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网上农贸特产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支持发展淘宝村、文化特色乡村等产业集群。

    (三)制造业主辅分离

    引导服装服饰、纺织印染、纺织机械、皮革制鞋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制造业主辅分离,鼓励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分工,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料采购、研发设计、咨询管理、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品牌运营、产品销售、售后维修、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财务管理等服务缓解从原企业分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法人企业,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鼓励企业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薄弱服务缓解进行外包,向社会释放服务需求。

    (四)互联网跨界融合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建立“互联网+制造”、“互联网+物流”、 “物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等领域重点项目储备库和滚动推进机制,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金融、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领域的融合创新。以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优势为基础,提升现有设计、采购、营销、生产、融资各环节核心价值,推动“互联网+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大力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推动“石狮制造”向“石狮智造”发展。探索车联网、船联网、智能家居、人体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应用,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设立“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与基金投资相结合的投入方式,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相关平台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以落实规划、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为纽带,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规划中各领域相关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街镇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落实配套政策,推进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各服务业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第二节  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保障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争取省市项目和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等途径,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大财政在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带动效应,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主辅分离和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加大对现代物流、创新金融、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及新兴服务业态、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领域,加快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发展,组建具有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银行、民营担保公司、民营创业投资公司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流向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领域。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政府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现代服务业优质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实施干部分层次挂钩服务企业,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确保信息能上能下、及时畅通。构建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组织,搭建企业融资、民间资本转化、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服务等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财税政策的协调统一。加大现代服务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土地供应。针对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及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明确政策实施部门,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跟踪、监督和反馈机制。推进医疗、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公共交通、文体设施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打造宜业宜居城市。

    第四节  健全落实机制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科学分工,将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等相关工作进行分解,按照职能部门职责承担相应工作任务。明确职责,任务分解要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完成期限和考核标准,要做到任务到单位、到个人,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严格考评,规范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和组织奖惩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定期对工作计划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将市现代服务业规划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内外互动、上下联动、共同参与、共谋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