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特殊教育2020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石狮市教育局
(2020年11月)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省、市及《石狮市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2019-2020年)》文件精神。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认真开展活动,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不断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10个教学班,在校生103人(另有送教对象50人),教职员工37人。目前,我市确定随班就读基地校两个,为石狮市宽仁实验小学和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石狮校区,随园保教基地校一个,为石狮市灵秀第二中心幼儿园,有2家经市残联备案的自闭症康复服务机构。
二、2020年工作情况
(一)完善特教体系建设,提高普及水平
1.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宽仁实验小学、泉州师院附属小学石狮校区建立集学具、教具、康复器材、辅助技术于一体的能够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资源教室,最大限度地为特殊学生补偿缺陷、挖掘潜能。将落实轻度残疾幼儿随园保教工作纳入学前教育计划,对于残疾幼儿较多的灵秀第二中心幼儿园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实行区域内共享。推进融合教育,鼓励各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康复机构整合资源,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康复服务,推动残疾幼儿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早教育。
2.形成普特结合的送教上门特色。充分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解决了特教学校人力少而送教点多、路程遥远的难点。每年年初教育局联合镇办、街道、市残联对疑似辍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入户排查,根据学生程度及家长意愿合理安置。为重度残疾学生采用普特结合送教、特教教师上门送教等方式“按需送教”,保证教育的平等性,送教工作深得群众认可与欢迎。
3.创新融合教育举措。由教育局牵头,组织以仁爱学校为主,联合石狮市总工会、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残联等多方单位合作,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尝试,即利用周末等时间到青少年宫进行绘画学习、心理干预。少年宫选派优秀的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定期到市仁爱学校,教学美术、音乐等潜能开发课,无偿提供有针对性地美术、音乐专业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促进融合教育的开展。
(二)塑造特教师德形象,弘扬奉献精神
1.重责任敢担当。石狮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作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集中隔离点,需要抽调人手前往义务服务,仁爱学校领导班子及一线党员一行16人义无反顾地冲在疫情防控的一线,顶着风险在隔离点服务了17天,直到隔离人员解除隔离为止,发扬了特教教师重责任、敢担当、讲奉献的精神。
2.多方关怀学生。为了让疫情期间的学生能“停课不停学”,响应泉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线上微课教学的号召,仁爱学校共有6名教师送出8篇优秀微课并全部录用,作为服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疫情期间线上微课学习。疫情期间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关怀学生,大到学生学业学习,小到学生日常作息与行为习惯的改善,通过密切联系,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居家健康成长。复学后,所在班级科任老师为休学在家的学生提供线上教学服务,保证学习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复学在校的学生提供阳光心理的心理辅导教育及各种安全知识的教育。
3.表彰政策倾斜。在今年市教育局举行的第六届“十大师德之星”评选中,仁爱学校又有一名教师荣此殊荣,至此该校共有四人获此荣誉称号。评选石狮市级优秀教师,为仁爱学校单列一个名额。另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石狮市优秀园丁,两名教师分别被评为祥芝镇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三)关注教师职业成长,培养新生力量
1.重视专业成长,加强骨干培养。将德才兼备的教师充实到骨干教师队伍中,通过网络学习、视频会议教研、集中学习等方式对其专业化进行强化,使其成为引领学校教师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的中坚力量。今年以来,有4位骨干教师参加石狮市“三优联评”微课制作分别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1名教师参加福建省中小学特殊教育优质课评选第3名;1名教师参加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专业教师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1名教师参加泉州市特殊教育自闭症教育专业优质课二等奖;1名教师获泉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创建活动三等奖(视为泉州市一节公开课);4名教师撰写县级德育论文荣获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有3名教师参加石狮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创建分别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2.放宽管理权限,促其独挡一面。通过观察与考察,对优秀的教师放宽管理权限,给予独挡一面的机会,鼓励其大胆开展工作,为学校的管理人才输入新鲜血液。2020年秋,任命德才兼备的许迎迎同志担任校长职务,鼓励学校大胆用人,快速组建新一届中层干部,让一线教师慢慢走向管理岗位,为后备干部充实力量。
3.搭建指导平台,服务全市教师。借助全市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及送教上门指导中心,构建多方学习平台,致力于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成长。仁爱学校作为骨干力量,充分发挥特教教师的智慧与专长,群策群力,努力充实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资源,供全市中小学校开放使用。
4.开展课题研究,探索职前教育模式。以石狮市级课题《培智高年级学生职前适应性教育的探究》为抓手,继续深入研究,同时引进日本职业教育专家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家政清理技能进行职业化的培训,同时与信义食品加工厂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工厂进行实地实习,形成校厂合作职前适应性教育模式。
5.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实践基地为泉州师院体育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也为石狮市仁爱学校注入新的资源,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后备队伍。不仅为特教学校带来系统的体育教育理论、科学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学生的体育训练更加专业、科学、合理、有效,使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加丰富、专业,也为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夯实基础。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1.落实生均公用经费
2020年生均公用经费按每生每年9500元的标准拨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和普通幼儿园随园保教的残疾儿童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2.全面实施免费教育
进一步落实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为每一位残疾学生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实现学前、义务、高中(职业)阶段15年免费基础教育。对残疾学生实施“四免两补”政策(免学杂费、教科书、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交通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在省级财政补助每生每年3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对仁爱学校配套补助每生每年1200元(按10个月计算)。残疾学生专项交通费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实现“拎包入学”,保证残疾儿童不因交通问题而辍学;在校生每人每年补助300元,用于购买校服;一年级、四年级、七年级、高一年的寄宿生每生一次性补助400元,用于学校统一购置床上用品及生活必需品。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将特教岗位补助津贴提高到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30%,按照普通学校20%的比例核增奖励性绩效工资。仁爱学校教师在完成课后服务工作后享受一定的补贴。
参加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课时数计入教师工作量,为送教上门教师提供必要的劳务费和交通补助费,补贴标准每人每次不少于100元,所需费用从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支出。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康复专业知识较为薄弱。从近几年招生情况预计未来学生入学趋势将以自闭症学生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加大特教教师培训力度,培养具备康复医疗知识的专业队伍,满足不同残障儿童的学习需要。
(二)校舍用房紧张。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变得更为紧张,除了调整合并功能室外,急切需要扩建校舍,以满足办学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聘用合同教师现已超过在编教师人数,每年合同教师的变动大,不利于教师的培养。
(四)送教服务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普通学校的送教教师特教专业知识缺乏且人员变动频率大,送教服务参差不齐,未能将送教服务工作做到效益最大化。
四、2021年工作思路
(一)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由教育局、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组成的专业化社会支持系统。由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全市6-15周岁适龄残疾儿童的数量、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地区分布、家庭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建立档案,做好一人一案。对不同安置方式的各类残疾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全面动态掌握我市特殊教育发展情况。
(二)加大巡回指导力度。召开全市“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研讨会议,发挥特教资源中心的作用,通过远程理论指导与实地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送教上门与随班就读工作更好服务与特殊孩子。
(三)力争把建设仁爱学校周转房列为2021年的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四)加强和完善特殊教育教职工配备。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正式编制教师,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增设特殊教育学校后勤编制,补足校医、保育员等教辅人员,使学校人力资源得以保证。
(五)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力度。各级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职称评聘以及各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将特殊教育纳入并单列,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力度,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前沿专业知识,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全方位打造我市特殊教育名师队伍。
(六)制定科学可行的长短期计划。出台我市“十四五”教育规划及第三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谋划好我市特殊教育长短期目标,群策群力,致力于特殊教育的全面性、公平性及可持续性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