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岫禅寺
石永公路西徧村路口往北约
永宁镇扼守晋江南岸,是我国东南重要门户,战略位置突出,在明代置“永宁卫城”,成为东南海疆重镇。历代统治者不仅重兵把守,还设置“神将”护佑。相传早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贞观年间,北极玄天上帝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有一天,虎岫岩下的一口小井突然升起祥云,云上金光四射,非常壮观。这奇怪的景象吸引人们纷纷前来围观。只见金光中隐隐约约显出一尊北极大帝的法像,严肃端庄,威武雄壮。于是村里人赶紧请来能工巧匠雕塑法像金身,修建宫殿,起名“真武宫”。
虎岫寺的山门为牌坊式门楼,上方鎏金大字“虎岫禅寺”尤其显眼。那么,它又是何时改名“虎岫寺”呢?
据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25年),有一个姓蔡的村民献资依山修建了约5.33米的八角形石龛用以保护大帝法像,并将它改名为“虎岫庵”。
其实“虎岫禅寺”是皇帝敕封的,敕封匾额置于虎岫寺前殿上方。那么,这座落在大海边的小小庙宇是如何得到皇帝的垂青呢?这可得归功于该寺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住持——云静禅师了。
云静禅师是石狮坑东人,得到同州道人的真传。他毕生俭朴,博古通今,怜贫恤困,扶急济危,乐善好施。每当有旱涝灾害时,都由他主持祈祷,总能够减少灾害,因此得到老百姓的尊敬。云静禅师曾三次到京城开坛传经,听众数千人,并且有不少全国各地高僧来听他传经。有一次云静禅师参加嘉靖皇帝御设的水陆道场,嘉靖帝召见他并宣他施展法力,果真他的法力让嘉靖帝大为惊叹,于是封他为禅师,并封虎岫寺为“敇封虎岫禅寺”。
虎岫寺山门前的放生池,现在看它跟其他放生池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传说中这里有口泉眼,池水清澈见底,每天都可以从池里钓出一只黄花鱼。这只黄花鱼,汇聚天地灵气,没有半点腥味,闽南人认为它的中段是素菜,早上把它钓上来煮,作为云静禅师的食物,吃完了鱼肉,将鱼骨放回池里,第二天,又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而池里除了这只鱼,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据说这条鱼就是云静禅师开坛传经,让嘉靖皇帝大为惊叹的法力源泉!
虎岫寺林遮树掩,环境清静幽雅,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和贤达志士来此修学朝拜,在寺庙西侧的石崖上,留下众多的题刻。近现代的孙中山、叶飞、伍修权、杨成武、赵朴初、虞愚、梁披云等各界人士也为虎岫寺题赠墨宝。其中
由赵朴初会长题写的并镌刻在石崖上的“虎啸”二字,源于民间流传的一个神奇故事。“虎啸”二字之下的石崖就是传说的“虎洞”。相传南宋时期,著名道士赵永嘉在宝盖山修炼道术,就隐居在此洞中,他与真武宫的道人“嘉善”结为好友,时常一起探究道法。赵永嘉道术精深,讲法之时,连山中的百兽之王“老虎”也服服帖帖,听他的使唤。每次,赵永嘉外出云游,就让老虎帮他看守山洞。因此,赵永嘉居住的“石室”就被成为“虎洞”,后人取“云无心而出岫”之意境,雅称“虎岫”。据说,赵永嘉还曾在石壁上镌刻一首七绝诗:“青山吐出白龙开,我是地仙赵秀才。嘉善无鱼餐得去,永嘉有虎唤能来。”
苍翠林木掩映下的的虎岫寺大殿前面,“飞檐翘角”的飞来双塔和半月池,与有流水潺潺的老虎洞和老虎曾经盘踞的那块粗大的石头,编织出一则更加生动的神话传说。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宝盖山的山腰传来一阵虎啸声,只见一只吊睛白额的大老虎从一个山洞里走出来,它抬头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望了望天上的月亮,然后慢慢地爬上一块石头盘踞在那里。这块石头后面有个寺庙,每天来这儿烧香的人很多很多,那些人都看见了这只大老虎,但这只大老虎从来不咬人,也不吃鸡和鸭,人们都认为这只大老虎很有灵性。到了宋朝,人们把真武宫改为虎岫寺,可是这个牌子刚挂上去的当天晚上就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天晚上,天上本来有半个月亮,可不知怎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乌云在天空中翻滚着,雷轰隆隆地响,闪电把天空都照亮了,雨啪啪啪地打在地上,豆大的冰雹砸在虎岫寺的房顶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堆了一地……雨停后,寺里的和尚都出来扫冰雹,突然他们看见寺庙前面有一对小塔,他们以为是从天边飞来的,就把它们叫做飞来塔,和尚们把冰雹扫在一起,这些冰雹很快就融化成了一塘水形成了一个水池,因为下雨前天上的月亮是半圆的,和尚们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半月池。
虎岫寺主体建筑依山而建,是一座典型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中间真武大殿高达10.67米,宏伟轩敞,华栋雕梁,特别是中枢大殿檐沿的青石盘龙石柱,其姿胜似龙腾虎跃,在福建全省可谓无双。真武大帝法像为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真武殿两壁龛中塑有形态各异的三十六神将,执黑旗。大殿东侧为聚星阁及禅房,聚星阁上下堂分别供奉如来佛祖、十八罗汉
虎岫寺的建筑小巧玲珑,却富有文化内涵。去过昆明大观楼的朋友都听说了大观楼那副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的故事。在虎岫寺也保留一副与之媲美的福建“第一长联”。其上联是:“名山合有神栖,念吾邑背负清源,胸临紫帽,一百里崇岗枕带,地尽灵凭,况是处崖悬石翠,巢壑林荫,面泽国而辟洞天。试观前浦回潮,孤钟响彻波涛壮。”下联是:“环境总资宇庇,忆昔日北争辽蓟,南割台澎,数十万沿海生灵,创深倭变,惟此地浪少鲸翻,极长鳌城,仗神功以绥民命,若论南洲开封,一剑威加节钺雄。”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清末晋江举人许衡简。上联描绘了虎岫寺独特的风光景致,下联由此联想到宝盖山、永宁卫城重要的地理位置。联虽长却音韵协调,气势雄壮。
“长联”不仅概括了虎岫寺独有的风光以及宝盖山和永宁古卫城在海防上的意义,还隐含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上联的最后一句:“孤钟响彻波涛壮”,这说的是寺里原有一口钟。是云静法师云游四方,募集同一帝号铜钱三万枚,又请名师巧匠在寺中历经7天7夜铸成,钟声由近而远,在空中飞鸣,并且绵延不绝,就好像是从天宫中传出的一样。
下联的最后一句:“一剑威加节钺雄。”这“一剑”说的是殿内供奉的北极玄天上帝勇猛威武。北极玄天上帝是道教中的天神。真武大殿内石龛内供奉的就是北极玄天上帝的法像,中间是坐像,他堂堂正正,不怒而威。道教是我国东汉时期形成的汉族宗教,创始人是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凡入道都要先交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教”。张道陵被尊为“天师”,因此又称天师道。唐朝各州都普建道观,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到了宋朝,因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故道教极为兴盛。虎岫禅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建成的。在道教中,除了“三清”,北极玄天上帝,又叫真武大帝,他的地位仅次于玉皇大帝,是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侯的神仙。
真武大殿的东侧为关夫子殿和森罗宝殿,后山腰建有祀奉文昌公、魁星爷的文昌祠,儒、道、释三教济济一堂,蔚为壮观。但虎岫寺的“玄武信仰”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
据考证研究,虎岫寺的“玄武信仰”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从唐代的“真武宫”到南宋的“虎岫庵”是以道教信仰为主。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虎岫庵”改为“虎岫寺”,开始出现佛、道兼容的趋势。嘉靖年间,高僧云静(应注意到云静原先是道士,曾修真于紫帽山,后转为僧人) 主持该寺,佛教思想的渗透是显而易见的。到了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都人于山腰建文昌阁”,更是儒、道、释三教合一了。
当然,这一变化过程也不断地加入了世俗化的东西,就连“关夫子”“阎罗王”“三夫人”等民间信仰的俗神在虎岫寺也占有一席之地。“玄武信仰”也从原始的天体崇拜转化为神灵崇拜,进而成为地方保护神。民间信仰中固有的“泛神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玄武”被神化为镇守北方的守护神,北方属水,所以“玄武”也被当成“水神”“海神”。这种现象,宋代就已经出现。永宁海外交通发展至少可追溯到南宋。那时起,具有航海保护神性质的“玄武神” 就被视为永宁地方保护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