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城隍庙
时间:2017-10-06 08:45 浏览量:
 

石狮城隍庙

观音亭街的南端接口就是城隍街了。这是因为石狮城隍庙坐落于此而得名。城隍庙是城隍街的重要景点。

城隍信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古代城隍的建造却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有城池才可以建城隍庙。石狮古时候只是村落乡里,却建起了城隍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左侧边门的对联揭晓了谜底:鳌城香火分来久,狮地风云拂去多。这副对联记载了永宁城隍庙与石狮城隍庙之间的历史渊源,“鳌城”是永宁卫城的别称,“狮地”则是指石狮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城隍爷来自永宁卫,但是这和常见的分灵或分炉有所不同,石狮的城隍是从永宁搬迁移驾过来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城隍爷从永宁“跑”到了石狮呢?

这还得从永宁城隍庙说起。明朝的时候,倭寇猖獗,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督建永宁卫城。古代建城必有城隍,兴建永宁城隍庙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永宁卫城指挥使为正三品官衔,按照明朝的礼制,永宁城隍被明太祖敕封为“忠佑侯”。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登陆攻占永宁卫城,到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卫城百姓纷纷夺路而逃。当中有一群卫城百姓背着永宁城隍爷塑像逃往内陆,路过石狮观音亭下街,攀登石台阶时,体力不支,慌乱中不慎跌倒在地,城隍爷脸颊也给撞伤了。众人经过这番奔波劳累,疲惫不堪,商议后就在此搭起棚子把城隍爷塑像供奉起来,之后信徒们就地盖起了城隍庙。据说城隍爷脸颊的“伤痕”后来屡次聘请工匠粉饰修补,但都是没过几天油漆就会脱落,“创伤”赫然如初。当初背着城隍爷出逃的信众共有十五个姓氏,这些人的后代至今仍称为“卫内人”。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据专家考证,事实也并非如此。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为切断沿海百姓对郑成功的支援,实行了严厉的“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史称“辛丑迁界”,俗称“播迁”。泉州是郑成功的故乡,迁界时首当其冲,永宁卫城也未能例外。无奈之下卫城百姓只好离乡背井迁居内陆,其中有一部分人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就携带永宁城隍爷和其他神像逃难到石狮并安顿下来。庙里现存碑刻也有记载,石狮城隍庙建于迁界六年之后的康熙丁末年(1667年),乾隆、同治、民国年间均有重修重建。庙里几方碑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永宁举人朱莲撰写的《重修鳌城迁建石狮城隍庙记》,记载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曾一度设置分县的重要史实,弥足珍贵。

为什么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永宁城隍爷分明是因迁界移驾石狮却被说成因倭患而出逃?这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慑于清初统治者的残暴,惧怕说实话招惹杀身之祸避讳的说法,把永宁城隍被迫迁移石狮的这段历史移花接木、穿凿附会在倭寇身上。

城隍庙占地约560平方米,坐北向南,富丽堂皇的弧形两层排楼和对面精致小巧的戏台都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街道拓宽扩建时建造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具有鲜明的闽南侨乡特色。城隍爷圣诞日,好戏连台,日夜不断。

城隍庙有一个正门,四个侧门,每个门都有其相应的对联和门神。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迹“城隍庙”匾额及清代“敕封忠佑侯”匾额。

正门后的上方挂着一块大算盘,大家猜猜看这是干什么的?这和城隍爷的职责有关。刚刚大家看到的正门上写的那副对联:“阴阳非有两般理,善恶只凭一点心。”说的便是城隍爷掌管阴阳两界,扬善惩恶,赏罚分明。算盘就是城隍爷用来计算老百姓在阳世的是非功过的工具,也是城隍爷善恶分明、秉公执法、公正断案的象征。据说石狮城隍爷非常灵验,老百姓每每遇到糊涂烂账或是难解的纠纷,总会去城隍庙让大算盘算一算。小至芝麻小事如邻里纠纷、民事争执、失窃疑案,大至连官府和地方乡绅都束手无策的乡间大规模的封建械斗,只要恭请城隍爷出驾坐镇,当事各方慑于城隍爷的威严,心存敬畏,也都不敢再生事端,遂能很快平息事态、化解矛盾,获得圆满的结果。闽南谚语“石狮城隍出辇,械斗就免”就是这种信仰的真实写照。

庙内大殿进深二落,西侧附一开山殿,庙后二楼另辟太岁殿。大殿正中间祀奉的就是忠佑侯城隍爷了,左边依序祀奉观世音菩萨、开山殿七大巡爷;右边依序祀奉武安尊王、广泽尊王、土地公、城隍夫人。大殿左右两侧由内往外依序供奉的则是廿四司、黑白无常、青脸獠牙鬼差和役吏差官。西侧开山殿为“内台执法”场所。

庙内的龙柱和香炉造型独特。龙柱上盘绕的龙又称蟠,指的是未升天的龙,盘绕在柱子上,跟石狮一样,兼有欢迎访客的意思。 其造型有十大特点:一火眉、二鲤须、三牛鼻、四鹿角、五狮头、六鱼鳞、七蛇身、八喷火、九鹰爪、十白尾。这些都是万物的化身。

庙中供奉的“万年炉”,镌刻“乾隆乙酉年”(1765年)字样,这件石香炉见证了清代石狮与台湾之间的密切关系。乾隆年间,石狮集市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晋南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对外贸易、商品经济也持续增长。当时,将原设于兴化(莆田)的“西仓同知”移到泉州城内,负责管理晋南一带事务。乾隆三十年(1765年),“西仓同知”治所移设于石狮,阳湖进士黄宽担任同知,塑望入庙,焚香顶礼,捐俸整修城隍庙。可见,“万年炉”即是黄宽当年捐资修缮城隍庙时敬献之物。

根据道光《彰化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随着泉台经贸的发展,为加强对彰化的治理,将“西仓同知”移设于台湾彰化。另在石狮设立“石狮分县”,以晋江县贴堂县丞孙象治移驻石狮街,“管理石狮、安平(安海)一带地方赌博、私宰、斗殴及民间雀角等事,其命、盗案件及事情重大者,仍由县办理”。 石狮分县设立后,历任恪遵旧典,重视对石狮城隍庙的保护,从而使石狮城隍庙成为信仰活动的中心。

石狮城隍爷也因此威名显赫、声名远播,影响力遍及周边几十个乡村以及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漳州、同安等县和泉州、厦门等市区。石狮是闽南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侨亲为了得到城隍爷的庇护,保佑他们在侨居之地安居乐业,又纷纷从石狮城隍庙分炉割香祀奉。因此石狮城隍爷在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拥有大批的信众,台南、香港、澳门乃至菲律宾还建有石狮城隍庙,海外信众也经常组团来石狮城隍庙谒祖进香。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特区政府特许香港石狮城隍庙在北角出巡游行踩街,消灾祈福,警方还出动警力协助维持交通秩序,由此可见石狮城隍影响力之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