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秀山森林公园
山门位于灵秀山森林公园的东部入口,与市区外西环路相连接。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专设山门,或者把寺院正面的楼门称为山门,久而久之“山门”也就成为寺院的一般称呼。后世建造于平原或市井之中的寺院,也泛称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现在的寺院或仅有一门,仍可称之为三门。灵秀山的山门是一座具有典型佛教风格的牌坊建筑,也仅有一门,依山就势在两旁建了钟楼和鼓楼,门前配置一对辉绿岩花岗石狮雕,门柱篆刻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门梁有鎏金大字“空门”,语含禅机令人一见脱俗。由此进入即是绿意盎然的森林景区和清幽古朴的佛教圣境金相院。
出米石
踏进山门,右侧一块扁平略呈椭圆形的石头,像和尚的坐垫,正面刻着“磐陀石”三个大字。这块石头前下方的缝隙就是传说中流出白米的地方,它宽不足半尺,长仅一米,为何称为“出米石”?
相传寺院落成不久,香火日益旺盛,四方香客络绎不绝,出家和尚逐渐增多,食用斋饭大增,又恰逢旱情普遍,住持时常苦于无米下锅,以致于有的香客在山上吃不到饭,但香客们却无怨无悔,仍然虔诚朝拜,然后拖着饥肠一步一停的下山去,此举感动了佛祖。一天夜里,住持梦见仙人指点:“佛祖念寺中众僧礼佛和四方信众诚笃,明日石缝里会流出白米。”天亮之后,住持把梦境告诉僧众们,大家半信半疑,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大家都惊呆了,赶紧跑到寺庙外一看,只见一股白花花的大米从一块石头的缝隙里涓涓淌出,僧众们赶紧拿起竹篮捧米。说来也是奇怪,流出的白米刚好供寺院的僧人和香客吃饭。有时人少,米也流得少;有时人多,米也就流得多,天天如此,颇为神奇。自此以后,灵秀山上不缺米粮的局面维持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出米石”的名称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可为何现在这块石头不出米了呢?传说当时有个急性子小和尚去捧米,嫌米流得太慢,耽误大伙的早餐。于是,他就找来一根竹棍,用力往石缝里捅,想着把缝捅大,让米快点流,结果却把灵穴给捅死啦。此后,出米石就不再出米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也诠释了人们对勤俭持家的悟彻。
岁月苍桑,时至今日,出米石依然如故。在绿丛掩映中,这块石头显得格外安静,就像在听阵阵蝉鸣和鸟叫,也像是在回忆着当年出米的景象……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灵秀山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纷沓而至,至今保留着众多摩崖石刻,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出米石前方的“咏灵秀山石刻”。
王十朋尽管在泉州当太守只有一年半时间,却留下了许多诗文和墨宝。泉州人至今朗朗上口的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就是他写的《刺桐》。王十朋到灵秀山,来去匆匆,但有感而发,出口成章,留下控制人口的七绝诗。游览他笔下红花绿叶的刺桐城和灵秀山,谁人不喜欢呢!
其实,王太守到灵秀山,并非游山玩水,亦非礼佛朝拜,而是关心民间疾苦,救灾除弊,察看地形,兴修七首塘之龟湖塘水利,鼓励农桑。太守光临,山僧非常高兴,热情招待、悉心介绍。但一心系民的太守,关注的是百姓的民生大计,根本无暇细听山僧的絮语。灵秀山旖旎的风光,王太守自然是感受到了。作为状元郎的他也钟情山水,目及灵山秀水,即得片刻的精神放松和无比怡悦的心情。但一府之长的他不敢沉缅于山水,考察完毕留下诗篇一首就匆匆带着随从下山了。小诗清晰道出王太守为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更是生动勾勒出了那种勤勉奉公、呕心沥血的公仆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