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卫城
时间:2017-10-06 09:04 浏览量:
 

永宁古卫城

永宁古卫城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近海处,距离泉州东南37公里,地势雄峻,东濒大海,北界祥芝,依五虎山为屏障,南临深沪湾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建,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悠久历史。史载,永宁卫下辖有11个千户所,卫城内有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卫城外,辖有福全(晋江)、崇武(惠安)、金门、中左(厦门)、高浦(同安)五个守御千户所及十四个巡检司,为东南海防重镇。

永宁古称水澳,唐称高亭。在泉州港三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十二支港中,因其地理位置正好据中且成半圆形半岛突出海表,古来即为捍卫南北海湾的海防重地。南宋时,为防御毗舍耶国(今菲律宾群岛)海寇入侵,朝廷即在此建了永宁水寨,取“永保安宁”之意,永宁因此而得名。元朝,在永宁港边村设置巡检司。明初,永宁已成人口密集、经济富庶的泉南重镇和著名海港。因泉州的晋江、惠安、同安一带倭寇活动极为猖獗,周德兴受朝廷派遣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视察永宁时认为:“此福地也,于是屯扎西隅,军不疾病,民皆殷富……因奏请建城”。同时,周德兴“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戌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改永宁水寨为永宁卫,增设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时周德兴遣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督造永宁卫城。据《泉州府志》记载,永宁卫城“东西长二百九十五丈,南北宽二百零七丈,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南门),北曰玉泉(北门),东曰海宁(大东门),曰东瀛(小东门),西曰永清(西门),各建城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讲周德兴了,他乃明太祖的一员骁将,曾追随朱元璋,为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以及征伐蛮夷、统一中国立下许多战功,后被封为江夏侯。

永宁城内统辖五个千户所,有操海、屯种等旗兵6935名,营房4288间。在海上,福建沿海舟师设有水寨,其中浯屿寨有战舰48艘,兵1089名。它与永宁卫、福全千户所和漳州卫联合防汛。永宁还辖有晋江境内15个寨隘和12个烽火燧。这样,以永宁卫为核心、联络周围同安、惠安5个守御千户所,以及海上水寨、陆上寨隘和烽火燧,构成了守卫泉州门户的立体防御体系。

永宁卫城,经多年扩建,规模乃成,城内府第鳞次栉比。据载:永宁设有指挥使司,仪门之内东有架阁库,西有军器库。卫堂之左有钟鼓楼,卫堂之右有经历司。镇武所在卫城北门内之右,监房在西廊之后,军器局在城隍庙之左,教场在卫城西门外坡上。后又在“所内”建演武亭。至此,永宁遂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雄壮边城。据《永宁卫志》记载,那时“丁户二十余万,封家不下三万,官印七十二颗。弁目、紟绅、士吏不下千百。烟火相辏,舟车络绎,古名都大郡,何以过哉”。永宁卫的设立,也标志着明代官方对闽南海疆控制的强化,对抵御外寇入侵、保卫地方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滨海千年古镇,东南第一卫城”当之无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清政府颁布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片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时永宁卫城被拆一部分去建杆头寨。至光绪年间,从北门至大东门、小东门一段城墙尚保存完整,南门、西门仅存墙基。

1956年后,又几次被拆,城石用去建大井建渠道等水利工程,或群众盖房的石料。到20世纪70年代,连城基也荡然无存,只残留一些土墙依稀可见。

2013年永宁镇政府投资1600万元在原小东门旧址上按旧制重新修建了部分城墙和城楼,20149月在第三届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期间举行了隆重的竣工揭牌仪式。新建城墙高6.6,北边长101.74,南边长99.2,底宽6.45,上宽4.05。城楼墙高8.4,底宽25.6,上宽22.84。城楼一层占地面积191.52平方米,二层115.92平方米,楼层盖结构最高点24.95

新落成的石狮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远眺深沪湾,雄健的城门、城楼将古城环抱其中,气势磅礴,颇为壮观, “东南第一卫城”再度焕发出新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