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个人信息被谁泄露了?
来源 :石狮日报 时间:2018-09-02 00:00 浏览量:


  “扫码有礼”“码上有奖”成了许多商家的促销方式
  “请问,你家房子要装修吗?”“你好,我们店里在搞一个大型促销活动,你需要买家具吗?”“你家孩子需要补习吗?我们这里是培训机构……”类似的电话许多市民都不会陌生,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被这样的电话骚扰过。之所以有这样的骚扰电话,自然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了,否则对方不可能在电话中知道机主的姓名、孩子信息、购房信息等。8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的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这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个人信息泄露”再度引发关注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近日,一条内容为“2.4亿条开房记录等被兜售”的消息在网上热传。据说,泄露的个人信息来自于一家酒店集团的数据。这些数据涉及1.3亿条身份信息、2.4亿条开房记录等,共5亿多条信息。
  2.4亿条,如此庞大的数据令人吃惊。当然,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事情和你无关,因为你没有在那家酒店住过,无需担心信息泄露问题。但事实上,近年来被泄露的个人信息不单单只有开房记录,还有个人购房、买车、消费、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正是因为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那些诈骗电话或促销电话中,对方不用问就知道你的姓名。
  8月29日,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称,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八成受访者都曾因此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该报告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中消协调查报告发布后,再度引发人们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关注。
  在机关单位上班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看到中消协发布的这份调查报告后,有些吃惊,也有些担忧:“想不到现在个人信息泄露这么严重!如果这些泄露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那后果难以预料。”
  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手机里也安装了不少APP软件,有资讯类的,也有娱乐游戏类的。至于这些APP软件在安装时的“协议”,他从未仔细看过,都是直接选择“接受”,因为如果选择“拒绝”的话,就无法安装了。至于这些APP软件是否收集、使用他的个人信息,吴先生认为“那是肯定的”,因为在APP软件用户信息里,不用填写就自动出现了他的手机号码,当某位朋友也安装使用同款软件时,他还会收到“朋友上线”的提醒,这说明该款软件收集了他通讯录的信息。
  采访中,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她经常会接到一些陌生的电话,有培训机构的,有房地产商的,有装修公司的。在电话中,对方不仅知道她的姓名、电话,甚至连她的新房位置、孩子姓名等信息都知晓。刚开始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她会质问对方从哪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对方有的说“朋友介绍知道的”,或者说“从自己渠道了解到的”,更多的则是避而不答,当她多追问几句后对方就挂断电话。但随着这类陌生电话的增多,她接听后就直接挂断,懒得理他们。因为她觉得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单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加大对非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查处力度。
  个人信息“漏洞”在哪?
  提及个人信息泄露,许多人脑子里就会想到近年来一起又一起“数据泄露”事件。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似乎就没有中断过。从早期的“艳照门”,到近期的“2.4亿条开房记录”,在互联网上“裸奔”的个人信息只多不少。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不断被互联网记录、存储。而众多的网站、软件,以及电信、银行、保险、快递、外卖、酒店等行业的企业,也在尽可能地收集客服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包括客户姓名、性别、电话,甚至还有年龄、生日、住址、银行账号、开房信息等。
  这些个人信息不仅成了商业竞争的“角力点”,也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看好的“目标”。也正因为此,个人信息数据也成了一些人非法牟利的“商品”,甚至延伸出一条从需求、窃取、搜集到交易的灰色产业链。
  当然,除了网站、企业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外,在日常生活中,你不经意的一个举动,或者商家的一个小礼物,就可能获取到你的个人信息。
  近日,记者在德辉广场、泰禾广场等一些商场走访时,遇到楼盘营销人员正在搜集客户信息。“我们接下来有一个大型演出活动,你想带朋友去看吗?我们可以送你两张票,来,你把姓名和电话填下即可领取。”一名女营销人员拦下一位市民,想让市民留下个人信息,而那位市民则直接以“担心接到骚扰电话”为由拒绝了。
  “如果留下自己的电话,以后骚扰电话可能就会变多。”这位市民告诉记者,以前他没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遇到一些商家搞活动,说是登记个人信息后就可以领礼物,他也会去登记领取。有一次去一个楼盘看房子,给营销人员留下了电话,谁知没多久就收到了其他楼盘打来的推销电话。他因此怀疑很多商家收集的个人信息数据会与其他商家“共享”,或者被员工“泄露”出去。
  与登记信息领礼物相类似的是,不少商家在门口摆放一张大海报,上面写着“扫码有礼”,只要扫描关注商家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就可以领取小礼物。在石狮一些商场里,“扫码有礼”的海报并不鲜见。
  如果说在商家那填报个人信息是“主动泄露”,那么生活中,“被动泄露”的情形会更多,比如快件包裹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发票等单据信息,如果随意丢弃,也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除此之外,旧手机、公共WiFi、可以联网的手机或电脑,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漏洞”。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要担刑责
  采访中,有关人士也提醒商家,以及手中保管有他人个人信息的企业,要注意数据安全,不得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也不得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在这方面,《刑法修正案(九)》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样的处罚不可谓不重,但在我们身边,依然有人因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
  从石狮法院,记者了解到这样一起案件:有四个石狮的80后、90后,为给电商“刷单”,购买了4218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内容包含他人淘宝账号、登录密码、支付密码、支付宝账号、密码、姓名、身份证号码等。通过“刷单”,他们非法获利10万余元。结果不仅这些非法所得被没收,每个人还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五千元。
  据法官介绍,2015年4、5月至2016年1月间,这四人在永宁镇,通过网上购买的方式,非法获取那4218组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个人信息,帮助他人在淘宝网上通过“刷单”提升网店信誉,每刷一单赚六七元钱。但没过多久,我市公安部门即发现他们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随即立案侦查,四个人很快就落网了。
  采访中,法官告诉记者,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我国《刑法》规定了三种情形:一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二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三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如果单位犯罪的,不仅要对单位判处罚金,还要处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至于人们关注的“侵犯多少条个人信息算犯罪”的问题,法官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基于不同类型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分别设置了“五十条以上”“五百条以上”“五千条以上”的入罪标准。如果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为了牟利,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就算是“情节严重”了。
  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带来各种骚扰电话,还会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进而给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带来隐患。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呢?对此,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健全法律法规,落实相关企业、平台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积极维权,与相关部门共同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墙”。
  采访中,相关人士也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个人信息使用习惯,比如,在手机上安装APP软件,或者在一些网站注册时,要注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说明,不要随意输入个人信息。在这方面,相关人士建议,如果确实需要输入个人信息,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生活“关联度”低的信息,比如,填写银行账号信息,可以填写卡内余额少的账号,要填写收件地址,可以填写单位地址,或者自助收件箱的地址。另一方面,对于有自己个人信息的一些单据,在丢弃之前应将上面的个人信息销毁。遇到“扫码有礼”、登记信息有奖等商家收集个人信息的活动应保持谨慎。
  (记者 林春凯 通讯员 吴雪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