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如何远离焦虑?
时间:2020-03-29 00:00
浏览量:

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也给许多人带来了心理、生理上的反应,甚至出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宣泄、缓解,也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在石狮,哪些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容易心情焦虑呢?我们又该如何远离焦虑情绪呢?
一场特别的“在线直播”
3月27日上午9时许,石狮市干部职工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柳哲霖、丁雅莉、邓建波借助“腾讯会议”App软件,开始了一场特别的“在线直播”。收听这场直播的是十多位在石狮疫情防控工作中负责转运人员的驾驶员。转运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这群人与疫情“距离”较近,也因此可能被人“敬而远之”,这些使得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其中一些人脾气因此变得不好,易出现烦躁情绪,有的还有“工作强迫症”,看到车辆都不想去接触,或者认为应该要一遍遍地进行消毒。为缓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焦虑情绪,有关部门与市干部职工心理健康中心协商后,举办了这场特别的“在线直播”。
在线直播中,心理咨询师首先让驾驶员们互相打招呼,介绍下自己。刚开始,大家虽然面带笑容,看上去心情还比较放松,但说话还是比较拘谨,没有提及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和顾虑。但在心理咨询师们看来,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场。随后,心理咨询师与驾驶员们分享一些排解压力、放松自己的技巧。比如,烦躁情绪没地方宣泄时,可以到无人的地方大吼几声,或者通过打沙袋、跑步等剧烈运动,让不良情绪随着汗水一起流走。对于女性来说,则可通过与闺密聊天,或者把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写在纸张上,然后把纸撕掉,以这种方式告别不良情绪。
心理咨询师分析认为,负责转运的驾驶员心理压力大,有一部分原因与他们的工作未得到身边一些人的敬重有关。为此,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于是,在直播中,心理咨询师向这些驾驶员表示敬意,认为驾驶员的岗位虽然平凡,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也是战“疫”英雄。同时,心理咨询师也请驾驶员在内心深处给自己以及身边的同事们好评、点赞,通过互相打气、鼓劲,传递正能量,以削弱负能量,缓解心理焦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缓解负责转运人员的驾驶员们的心理压力,石狮市干部职工心理健康中心还将进行两场心理疏导。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底,我市便发出倡议,向社会招募心理专业人员组成心理志愿者服务队,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心理服务,以维护稳定的社会情绪。
焦虑的“亲子关系”
这段时间,市民陈女士觉得自己变得爱发脾气了,“整个人变得烦躁,几乎每天都要发几次脾气。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脾气上来就是控制不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因为疫情的缘故,春节以来她一直宅在家里,除了买菜外,平时很少外出。一家六口人挤在一套套房里,闲着没事,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手机,而孩子要上网课,相互之间会有所影响。后来,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在孩子上课、做作业时,家里人都不看电视了。
但烦心事依然有,因为陈女士发现,孩子经常利用上网课的时候玩手机和电脑。“以前我们家是不让孩子用手机、电脑的,但现在上网课没办法,看老师布置的作业、交作业,听老师直播都需要用到手机、电脑,但我们又没办法一直跟在孩子身边,所以他就经常以这个为借口向我们要手机、电脑。”陈女士说,有几次她发现孩子在偷玩游戏、看小视频后,将孩子狠批了一顿,没想到孩子却烦躁地向她发脾气,说自己也很烦,也需要娱乐放松。陈女士说,这是孩子第一次朝她发脾气。从那之后,她允许孩子每天在完成作业后玩一会儿手机,但孩子还是时常以学习为借口偷玩手机。无奈之下,她经常进入孩子房间“突击检查”,并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在手机上安装了记录各种软件使用时长的App。即使如此,她依然“放心”不下,每次看到孩子在用手机都有些焦躁。
事实上,在疫情防控期间,和陈女士一样的家长不少。在与一些市民交流中,许多人都流露出同样的焦虑。在石狮市干部职工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柳哲霖告诉记者,该中心每天都会接到十多个心理咨询、求助电话,其中就经常有因孩子上网、使用手机等问题而焦虑的家长。
在柳哲霖看来,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人都是宅在家里,活动空间变得狭窄使得家庭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在读初一、初二的家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自己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但对于他们,许多父母依然使用以往的说教方式。在这种“冲突”中,亲子关系自然变得紧张。针对此,柳哲霖建议,不管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彼此多些信任,多些交流。对于家长来说,应学会逐步“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事情,学会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相处,在使用手机、电脑方面,家长与孩子不妨协商好使用时限、用途等。此外,在宅家上网课期间,家庭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健身活动,注重劳逸结合。
如何远离焦虑情绪
“有个市民,他非常怕出去,即使下楼都有些怕,一看到疫情数据增加,心里又会烦躁不安……”这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据介绍,除了害怕外出,为各种疫情消息而焦虑,这位市民有时还会有些悲观情绪。后来,他通过电话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并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逐步远离焦虑情绪。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些焦虑的市民开始对“测体温”十分敏感,进入一些单位、场所需要测体温时,便莫名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体温偏高。于是乎,有些人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自己用体温计先测量一下,而回来后,又想再次测量体温……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市民的焦虑情况,心理学人士表示,在当前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都因疫情而受到较大影响,心理有所“不适应”是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要过于在意。但如果发现自己经常焦躁不安,爱发脾气,甚至经常失眠等,那就要注意自我调节,学会放松自己,以远离焦虑。
就如何远离焦虑,心理咨询师建议人们:首先是调节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让其变得有规律,并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选择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看书、听听音乐、看部电影,或者冲个热水澡等。其次,要注意信息资讯的获取,不要过于集中在疫情资讯方面。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各种信息要保持理性,多看些正能量的东西,不要轻信谣言信息。再次,虽然疫情期间人际交往少了,但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工具,多与身边的亲朋好友聊天、交流,不要因为“宅家”而将人际交流也封闭了。如果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和疏导,让自己远离焦虑。
(记者 林春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