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坐标”,正在被人“定位”吗?
时间:2020-07-19 00:00
浏览量:


这几天,有关个人地理信息的话题,因为高德地图的一个新功能而备受关注。该功能在获得你的许可后,便可以精确地记录你最近72小时内的行动轨迹。有人因此而惊呼该功能为“查岗神器”。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中有许多App软件都会“忠实”地记录着我们的“行动轨迹”。对于此,有的人也许毫不知情,某一天发现后为之吃惊;也有的人不以为然,并乐于享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便捷。那么,你是否在意自己的“坐标”被人“定位”呢?
“家人地图”引发的热议
7月14日,高德地图上线“家人地图”功能。亲人通过组建“家人地图”后,即可随时看到彼此的位置、互相间的距离,设置好对方手机后,还能看到对方的手机电量,一键打电话、一键导航等。此外,还有两个备受关注的功能,一个是“提醒”功能,以某个地理位置为中心设置一个“提醒圈”,该“圈”的半径范围从150米到2公里。当家人到达或离开这个“圈”时,设置者将会收到提醒信息;另一个是“家人历史轨迹记录”功能。通过该功能,可查阅72小时内加入“家人地图”者的行动轨迹。
“家人地图”功能上线后,引发许多网友关注。7月17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许多网友转发了“家人地图”上线的消息并在评论中发表自己对该功能的看法。新建的话题#家人地图#的阅读量超过200万,并有200多人参与讨论。
在浏览网友们的评论时,记者注意到,网友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之叫好,认为该功能称得上是一种“看得见的守护”,可以让忙于工作的“上班族”随时了解家中老人、孩子的一些情况,比如是否外出,外出时是否远离日常活动的区域。另一种观点则担心这种功能沦为“查岗神器”,比如夫妻双方都加入“家人地图”后,每天去过哪些地方,都会随时被另一方知悉,这可能使得双方没有了“私密空间”;或者,用人单位通过组建“家人地图”,让员工加入其中,以便随时“查岗”,监督员工的工作情况,这可能让员工“隐私”不再。
在微博上与“家人地图”相关的话题讨论中,往往既有“叫好声”,也有“反对声”。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网友认为,不管什么功能都只是一种“工具”罢了,是“好”是“坏”关键还是看使用者。
“家人地图”功能究竟如何?记者也在手机上下载高德地图体验了一把,发现组建“家人地图”的操作比较简单,打开高德地图后,在“更多工具”中就可以找到“家人地图”。点开后,会出现一个专门的“家人地图”页面,点击中间的“创建我的家人地图”,弹出一个“家人地图服务协议”,其内容共有八点,主要告知“家人地图”使用的相关事宜、注意事项。同意该协议后即完成了“家人地图”的创建,然后只要分享系统给的密码给家人,家人凭密码即可加入“家人地图”中。从体验的情况来看,加入“家人地图”后,成员之间地理位置信息可谓一目了然。
就人们是否愿意使用“家人地图”功能一事,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一些朋友。不少市民对此功能比较认可。一位朋友在了解到“家人地图”功能后为之点赞,并表示回家后会立马创建一个“家人地图”,把自己父母拉到其中。其介绍称,他父母来石狮随他生活了一两年时间,平时喜欢到附近公园、商场走走,但对道路不是很熟悉,有时会走错路,绕了一大圈才走到家里。有了“家人地图”后,他就可以随时了解父母亲的出行轨迹,要去接他们时也比较方便。但也有市民持谨慎态度,担心“家人地图”变成“查岗神器”,担心个人行动轨迹信息会被泄露。
个人“坐标”不断被记录
事实上,在高德地图“家人地图”上线之前,其他一些软件也有过类似的功能,比如百度地图的“组建出行”功能。在地图上创建“队伍”并邀请朋友加入后,互相之间也可以看到所在位置。使用微信的位置功能中的“共享实时位置”,也可以让加入者实时看到其他人的所在位置。不过,这些软件如果退出后,共享的位置信息往往也随之关闭。相比之下,高德地图的“家人地图”可以适时查看,并回看行动轨迹的功能似乎更为强大。但这或许也正是其一上线便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因为有的人担心在使用过程中,作为个人隐私的位置信息会被泄露。
而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个人地理信息正被越来越多的手机软件“忠实”记录着,而人们对此并非全部知情。
当我们使用手机软件打网约车时,软件就会记录我们的地理位置信息,再与附近的网约车进行匹配,然后派单;当我们使用手机叫外卖时,系统也会自动读取我们的所在位置信息;当我们使用共享单车时,个人所在位置也会被系统所获取……
在使用这些手机软件时,人们对于自己地理位置被获取大都“心知肚明”,但一些时候,你可能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坐标”已经被人“定位”。比如,当你打开一些社交软件、资讯App或短视频软件时,系统会“贴心”地向你推荐一些“附近的人”,或者发生在附近的一些事情;当我们打开一些网购平台软件时,系统可能会自动向我们展示、推荐附近的一些商铺或促销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地理信息的商业价值日渐凸显。各种“贴心”和“懂你”的背后,是基于这些手机软件对我们“坐标”的锁定!正是因为获取了我们的个人地理信息,那些手机软件才能精准地向我们推送所在位置周边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商业信息。
在与一些市民交流中,记者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手机中有哪些软件在记录个人地理信息”,他们都表示不清楚。在提醒他们可在手机的“隐私”设置中查看,并限制软件记录个人地理信息后,有市民当即打开手机查看,结果发现,其手机中有40多个软件都在“记录个人地理信息”,其中除了地图软件和一些社交软件外,一些音乐软件、图片软件、资讯软件、日历App,甚至输入法软件,也都在记录他的个人地理信息。“地图、微信,这些要使用地理信息还可以理解,为什么连输入法、音乐播放这些软件也要记录?”该市民为此感到不解。而据其介绍,这些软件之所以获得授权,估计都是在安装时他选择了“同意协议”,或者在没注意的情况按了“允许获取地理信息”。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现在手机App软件种类繁多,每个人手机中安装的App软件少则二三十个,多则上百个。从搜索、查阅的情况来看,有些App软件在获取用户个人地理信息时,有较为明显的提醒,并征求用户的同意;有的则将“授权协议”和用户协议放在一起,用户只有勾选“同意”才能完成安装。而人们在安装App软件时,关注的往往只是软件的功能,对于App软件获取了哪些个人信息并没有在意。
隐私保护要落下实锤
个人地理信息关联的是个人的行动轨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据此获得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地点、家庭位置以及家人的一些信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些信息都异常敏感,一旦泄露,被人利用,不仅让人“无所遁形”,还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也正是因为此,2017年5月,最高法、最高检在《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公民的行踪轨迹是与其身份证件号码、账号密码并列的“公民个人信息”。2017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测绘法》,也明确将个人地理信息纳入法律保护。
为强化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设“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专章,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采访中,相关人士建议,在法律强化个人隐私保护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强化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种App软件进行抽检,对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同时,也提醒人们注重个人隐私保护,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关闭手机中无需记录地理信息的App软件,不要轻易开启手机的“定位”功能,在使用会记录个人地理信息的软件时,也应“多个心眼”,以免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
(记者 林春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