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时间:2025-01-13 00:42
浏览量:
本报讯 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泉州市推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提升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正式印发,围绕“四升一降”目标,从6个层面明确24项具体工作,以此巩固物业管理提升集中攻坚成效,力争“半年有成效、年年见实效、群众更有感”。
健全组织体系 建立业委会“人选库”
《方案》指出,要建好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支队伍”,选好小区党组织书记、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三个一把手”,推动建立业委会“人选库”、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领导挂钩制度,全方位健全组织体系。
其中,在“三支队伍”建设方面,要同时壮大以党员为主体的街巷长、楼栋长、兼职网格员队伍。力争在2025年5月底前,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占比达到80%以上,新成立或换届的业委会委员中党员比例不低于50%,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到2027年底,95%以上的小区成立业委会。
此外,结合“双报到”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小区业委会任职,推动符合条件的村(社区)“两委”兼任小区业委会委员,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交叉任职、双向进入。
办好“十件实事” 解决系列突出问题
为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物业管理问题,《方案》提出,将建立问题销号制度、补齐小区设施短板、落实执法进小区,切实提升小区居住品质。
其中,围绕小区物业管理“十件实事”,梳理形成问题清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问题销号管理,并发动建筑企业参与“十件实事”补短板工作。
小区设施补短板方面,将对消防设施、燃气管道进行全面摸排和修复更新。2025年底前,全市将新增或改造不少于300个可回收物智能柜或专用箱,新增或改造不少于1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此外,围绕公共安全领域开展检察公益诉讼,用好司法联盟制度,提高司法调解率。在社区设置“法律之家”和“调解中心”,推动物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推行标准体系 规范相关资金管理
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方案》提出将推行小区党支部评星、物业经理评星、物业小区保安评星,业委会履职评价、物业企业履约评价,以及小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针对资金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方案》明确将强化公维金监管,试点推进“市级统一管理,区县具体经办”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优化申请程序,加强事前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小公维金”制度。
在盘活小区公共资源方面,将对全市小区公共资源进行“大起底”,建立台账。要求新建住宅项目交付时,应编制产品使用手册,告知业主小区公共资源情况。
此外,强化小区公共收益管理,落实公示及审计制度,试点推广“业账社审”机制,由村(居)民委员会成立业账监管小组进行审核监督。同时,探索建立小区“公益基金”制度,督促物业企业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并通过调解、发出支付令等方式,对恶意欠缴物业费者进行依法催缴。
探索多元治理 推动共建共享
《方案》提出,将加强新建物业承接查验的监督管理,确保前期物业承接查验全面、规范,避免后期管理矛盾。同时,探索社区“大物业”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社区“领办物业”、业主自治等多样物业服务。各县(市、区)2025年5月底前,将至少组建一家国有物业公司,对接无物业、老旧、开放小区等,力争2027年底前实现全市小区、零星楼栋专业物业服务全覆盖。
同时,探索线上治理模式,组建物业管理提升监督微信群,开发“业账社审”监管小程序,实现职能部门靠前监管和纪检监察机关全程监督。
此外,推动近邻“1+X”功能场景进社区,挖掘社区“能人”,发挥各部门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打造长者食堂、四点半学堂等特色邻里服务。推动“微心愿、微协商、微服务、微公约”“四微联动”进小区,推行“小区议事日”制度,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小区治理体系。(记者 康清辉)
健全组织体系 建立业委会“人选库”
《方案》指出,要建好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支队伍”,选好小区党组织书记、业委会主任、物业经理“三个一把手”,推动建立业委会“人选库”、建立物业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领导挂钩制度,全方位健全组织体系。
其中,在“三支队伍”建设方面,要同时壮大以党员为主体的街巷长、楼栋长、兼职网格员队伍。力争在2025年5月底前,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占比达到80%以上,新成立或换届的业委会委员中党员比例不低于50%,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到2027年底,95%以上的小区成立业委会。
此外,结合“双报到”工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小区业委会任职,推动符合条件的村(社区)“两委”兼任小区业委会委员,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交叉任职、双向进入。
办好“十件实事” 解决系列突出问题
为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物业管理问题,《方案》提出,将建立问题销号制度、补齐小区设施短板、落实执法进小区,切实提升小区居住品质。
其中,围绕小区物业管理“十件实事”,梳理形成问题清单,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问题销号管理,并发动建筑企业参与“十件实事”补短板工作。
小区设施补短板方面,将对消防设施、燃气管道进行全面摸排和修复更新。2025年底前,全市将新增或改造不少于300个可回收物智能柜或专用箱,新增或改造不少于1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此外,围绕公共安全领域开展检察公益诉讼,用好司法联盟制度,提高司法调解率。在社区设置“法律之家”和“调解中心”,推动物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推行标准体系 规范相关资金管理
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方案》提出将推行小区党支部评星、物业经理评星、物业小区保安评星,业委会履职评价、物业企业履约评价,以及小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针对资金管理这一重要环节,《方案》明确将强化公维金监管,试点推进“市级统一管理,区县具体经办”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优化申请程序,加强事前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小公维金”制度。
在盘活小区公共资源方面,将对全市小区公共资源进行“大起底”,建立台账。要求新建住宅项目交付时,应编制产品使用手册,告知业主小区公共资源情况。
此外,强化小区公共收益管理,落实公示及审计制度,试点推广“业账社审”机制,由村(居)民委员会成立业账监管小组进行审核监督。同时,探索建立小区“公益基金”制度,督促物业企业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并通过调解、发出支付令等方式,对恶意欠缴物业费者进行依法催缴。
探索多元治理 推动共建共享
《方案》提出,将加强新建物业承接查验的监督管理,确保前期物业承接查验全面、规范,避免后期管理矛盾。同时,探索社区“大物业”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社区“领办物业”、业主自治等多样物业服务。各县(市、区)2025年5月底前,将至少组建一家国有物业公司,对接无物业、老旧、开放小区等,力争2027年底前实现全市小区、零星楼栋专业物业服务全覆盖。
同时,探索线上治理模式,组建物业管理提升监督微信群,开发“业账社审”监管小程序,实现职能部门靠前监管和纪检监察机关全程监督。
此外,推动近邻“1+X”功能场景进社区,挖掘社区“能人”,发挥各部门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打造长者食堂、四点半学堂等特色邻里服务。推动“微心愿、微协商、微服务、微公约”“四微联动”进小区,推行“小区议事日”制度,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小区治理体系。(记者 康清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