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5101-1000-2011-00156
    • 主题分类: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石狮市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11-06-24
    • 标题: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 备注/文号:狮政综〔2011〕138号
    • 发布日期:2011-06-25
    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狮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2011-06-25 11:45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石狮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第4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石狮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责,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特提出石狮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先进市建设,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主要表现在:

      (一)均衡发展取得新飞跃。出台《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政策、资金、设备、布局、师资、改革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在政策方面,2006年设立“农村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奖励金”,全市农村教师享受每人全年2400元的生活补贴。2008年实行教师工作津贴补贴,农村教师在人均新增1000元的基础上,比市区教师再新增400元;2009年实施中小教师绩效工资,农村教师比市区教师多500多元。在资金方面,投入6500万元,用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资金重点倾斜农村薄弱校;投入资金1.2亿,拆除危房面积6.4万m2,新建校舍11.9万m2,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结构性安全的危房;大力实施“班班多媒体、校校运动场”计划,全面改造中小学食堂,建成标准化塑胶运动场19个,配备多媒体教室1142间。至2008年,我市所有镇(街道)小学“十配套”乡镇建设通过泉州市评估验收,率先在泉州市实现小学“十配套”目标。在师资方面,将评先评优比例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职数比例向农村学校倾斜;建立市区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帮扶和市区学校中小学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制度;每年新招聘或引进的教师除紧缺学科留在市区,其余均安排到农村学校;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引导市区学校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2010年,市直小学与农村基层小学建立挂钩帮扶制度,结对帮扶,互派教师,开展片区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并选派22名教师进行双向交流。至“十一五”末,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均衡化走在全省前列。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将中小学校园改扩建工程列为每年市重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14所中小学校的改扩建,扩大校园面积933亩。将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维修维护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建立健全校舍定期查勘、维修、改造制度,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均符合中小学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求。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三年计划,投入资金13818万,拆除危房 48193平方米,重建校舍92913平方米,加固改造13908平方米。加大教学设备建设力度,共投入6500万元用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目前全市的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验装备基本达闽教基〔2007〕24号、56号、57号标准,仪器、器材基本达省颁〔2007〕Ⅱ类标准以上,全市小学有实验室65间,中学有实验室75间;图书馆(室)藏书、设施达到省颁标准(闽教基〔2005〕31号)生均图书初中、小学分别为43.92、21.07册;体、音、美器材配备基本达闽教基〔2007〕43号标准,中小学计算机机生比分别为1:11.13和1:9.5,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

      (三)发展水平登上新台阶。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学前三年入园率、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0.29%、99.97%、98.2%、73.59 %和99.69%。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泰山远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创建,首期招生500人;闽南理工学院创办工作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超过12000人。加快各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鸿山中心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村办的凤里社区幼儿园改制为公办凤里中心幼儿园,锦尚、宝盖、蚶江三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基本完成,永宁镇中心幼儿园择地新建,灵秀中心幼儿园动工改造,14所幼儿园被评定为省、泉州市、石狮市优质幼儿园和示范幼儿园。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成立“石狮市职业教育中心”,鹏山工贸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汽车维护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汽车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泉州市级共享型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活动,全市26所学校被评为泉州市“在村合格学校”,42所中小学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2007年底,我市以961分的优秀成绩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获一类地市优秀等级,并被授予省级教育先进市称号。

      (四)素质教育取得新成绩。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德育网络不断完善,学校德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 63所学校被评为省、泉州市级文明学校、绿色学校、文明礼仪示范校,1516名学生被评为各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328个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实验、评价机制等教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初见成效,48所学校被评为省、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加快优质学校建设,推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互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进行多方面有益尝试,基础教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加强听课制度,实行推门听课,推行 “同课异构”备课教研模式,深化校本培训与教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科研,重视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建高中教研室,开设高中教研网,实施特约教研员制度,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6-2008年,全市高考上线人数达6813人。2009年,小学毕业会考语文、数学及格率、优秀率分别达到98.39%、93.15%和77.46%、70.84%。中考9A比率为9.17%、7A2B优秀率为27.2%,全科及格率为58.23%。高考本一上线率为7.71%、本科上线率为43.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两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

      (五)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严把教师准入关口,新教师录用以“资格准入、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为原则,并按照“素质优良、岗位需要、结构合理、统一调配”办法,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严格师德考核,始终将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开展以“树师德、正师风、立师表、铸师魂,做市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现1名省级杰出老师、两名省级劳模、10名市民满意教师及500多名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建省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十条禁令”》、《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共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37名。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校级领导研修培训,选派校级领导异地名校挂职锻炼,实施校长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学校主要领导年度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责任审计等制度,提高学校领导综合素质,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实施全员培训,推行导师制,举办校长论坛和专家讲座。小学、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均达到100%;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学历、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8.63%和83.95%,中小学专任教师100%接受信息技术培训。

      (六)管理机制得到新优化。健全和完善以流入地政府、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工作机制,每年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5000人以上,2010年秋季,全市中小学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3922人,其中小学占64.21%,初中占45%。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免除杂费等各种惠民惠生政策规定,建立学生资助中心,全市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6007.2万元、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共计692.75 万元、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50.95万元、发放中职学生助学金 405.37万元 ,以上各项合计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金额7156.27万元,190870人次学生受益。积极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着力做好撤销教委办建设中心校工作,教委办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工作已基本完成。攻坚克难,成功推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工作,已完成第一轮三年三批聘任工作,调动广大老师的积极性。稳妥推行工资改革,执行中小学老师跟进公务员工作津贴补贴;精心组织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落实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激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着力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五年来,系统党委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两强化两提升”等一系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行为;着力规范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三会一课”等项工作,涌现出51名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134名同志加入党组织。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出台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诫勉谈话等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扎实推进教育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加大信访举报查处力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认真做好党风廉政监督员和行评代表意见建议的整改工作,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高度重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开展专项治理,教育乱收费得到有效遏制,我市被评为教育收费规范市。广泛组织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综合整治校园和校园周边环境,所有学校均创建为“平安校园”,学校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

      (一)国家新形势为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彰显政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视,也为未来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这些大政方针的制定,体现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新形势为推动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二)社会对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将有力地推动我市教育快速发展。一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人们对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要求增强;二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应对不可避免的竞争成为人们的要求;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独生子女为基本特征的家庭结构的形成,人们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日益增长;四是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不仅需要大量新兴产业的专门人才,而且大量劳动力迫切需要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这一切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快速增长的石狮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石狮经济竞争力位居中国县级市第11位,综合实力连年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2位,荣膺全国十大活力县级城市。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323.98亿元,增长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实现财政总收入28.1亿元,增长8%。随着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为石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石狮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道路;要求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更加适合石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求继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五)我市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市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充足,与人民群众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多,与石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吸引力不够,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部分民办幼儿园办学不够规范,学前教育尚需完善。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较大。近年来随着石狮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石狮中小学校就读的比例逐年加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求就近就读市区学校或优质学校,学校接受外来生压力较大,而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较大,给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生源预测和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巩固和提高难度加大。

      ——城市化给市区学校带来较大的压力。随着石狮城市化的进程,现有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市区不少学校班生规模超标,校舍紧张,招生压力大,市中心区学校就学难的问题日显突出。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向“分级办学,以县为主”转变,以及免杂费、免借读费政策的实施,学校原有的经费来源转由县级财政负担,县级财政压力加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只能保证教师工资和学校的基本运转,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校安工程建设,由于物价等因素,教育经费仍较为紧张,不利于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素质教育、教育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作为今后五年的中心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着力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改进学校管理,提升教师素质,着力推进教育创新。研究分析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破解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大力提高治教理校水平;加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教育的服务贡献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求,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兴市”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教育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努力增强教育对市域经济的服务功能。

      ——坚持科学发展。倡导“公平优先”的基础教育发展理念,树立均衡发展观念,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协调和谐发展。教育发展既要保持适宜规模,更要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对教育的保障程度,巩固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人文、科学与创新教育的统一,坚持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统一,坚持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办学环境和学校制度。

      ——坚持人才强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发挥石狮经济区位优势,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加快教育人才制度创新,为优秀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坚持资源统筹。科学合理地整合现有和新建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价值,大力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统筹协调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集成各种教育资源,集中规划,综合利用,形成整体,建成高水平教育体系。

      四、“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标志为: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突出;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供给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体系,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逐步完善教育体系,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石狮重点产业、与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校舍等设施,根据泉州环湾建设规划和我市七大片区建设,制定整合方案,尽快取得规划、调整的最大成效。

      ——教育投入得到切实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教育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提升教育强市水平,建立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市居民受教育程度继续提高,初步建立学习型社会,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程度和整体办学水平居全省较高水平。

      ——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

      ——教育系统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学校安全防范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教育发展指标

      1.发展规模

      到2015年,全市在园幼儿达到1.93万人;小学在校生达到4.5万人,初中在校生达到1.6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1万人,地方高职高专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6万人以上。

      2.义务教育

      ——巩固“双高普九”成果。适龄儿童均能依法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

      ——留级生和辍学生现象基本消失。

      ——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

      3.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到93%以上;

      ——公办园在校生数力争达到学前教育在校生生总数的50%;

      ——各镇(街道)力争建有2所公办幼儿园;

      4.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95%以上;

      ——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和职高的比例大体相当;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到97%和95%以上。

      5.职业教育

      ——逐步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与普通教育良好沟通的,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明显增强。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职、普比保持大体相当。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年培训总量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年培训达2600人次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依托企业建立所有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中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90%。中职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不低于95%,不断提高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满意程度、职业教育被公众的认可程度逐年提高。

      6.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

      ——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各类培训达1万人以上。

      ——成人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在98%以上;常住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左右。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建成广大市民终身需求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

      ——依托石狮电大成立社区学院,各社区均成立社区教育机构,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

      ——建立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

      7.特殊教育

      ——建成特殊教育学校。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

      8.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

      ——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全部达到相应办园标准;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高等教育在校生力争达1.6万人。

      9.队伍建设

      ——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业务精良、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93%和35%以上,新补充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98%,其中5%的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新补充的初中、高中教师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20%以上。

      ——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见习期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0学时,初级教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中、高级教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其中每位教师在“十二五”期间校本培训(含教研活动)不少于100学时。

      ——到2015年,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完成不少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以上水平考试,其中8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水平考试。

      ——到2015年,在全市中小学选拔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25名,骨干教师45名;泉州市级学科带头人80名,青年骨干教师450名;石狮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500名。并通过教育系统、社会、媒体等,对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进行广泛宣传,着力培养一些在泉州市及省内外有较高声望的名优教师。

      ——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满意,家长放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要强化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培养,抓好班主任的岗前培训,保证上岗的质量。每年选送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少于100名。要切实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完善班主任的奖励制度,每年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

      10.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质量在全省居于中上水平;

      ——教育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

      ——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特色;

      ——体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

      ——确立依法治教、以法促教的观念;

      ——教育观念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优质化、课程结构合理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技术多样化、学生成长主体化。

      11.教育信息化水平

      ——全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验装备高水平、高质量达到闽教基〔2007〕24号、56号、57号标准,仪器、器材达到省颁〔2007〕Ⅱ类标准以上;图书馆(室)藏书、设施高水平、高质量达到省颁标准(闽教基〔2005〕31号),生均图书初中、小学分别达到50、25册;体育、音乐、美术器材配备高水平、高质量达闽教基〔2007〕43号标准。所有中学及中心小学及规模以上学校建设有塑胶运动场。

      ——继续完善高速信息网络,扩充升级教育区域网和校园网硬件设施。全面配备学校教学平台等终端设备,实现多媒体平台进所有教室。

      ——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12.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步增加,建设教育强市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四)教育布局调整目标

      1、幼儿园建设与用地预留

      在十二五期间续建锦尚中心幼儿园,永宁中心幼儿园、灵秀中心幼儿园、蚶江中心幼儿园、宝盖中心幼儿园、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改扩建第二实验幼儿园。结合镇中路片区改造,改扩建石狮市实验幼儿园。整合八斗片区用地,新建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新建湖滨中心幼儿园、湖滨第二中心幼儿园(暂定名,位于长福片区)、祥芝第二中心幼儿园、灵秀第二幼儿园、宝盖第二中心幼儿园、蚶江第二中心幼儿园、鸿山第二中心幼儿园、永宁第二中心幼儿园。预留第五实验幼儿园(暂定名,位于新凤里中学边)用地。加快改造规范民办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发展提供用地。新建住宅小区按人口每一万人规模设立一所幼儿园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小学建设与用地预留

      十二五期间的小学建设与用地预留工作将以教育布局调整为中心,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全市七大片区改造来开展。

      ——改造石狮实验小学。支持石狮第三实验小学、鹏山附小的发展,扩改建第三实验小学,结合服装城片区建设择地新建鹏山附小,八斗片区新建一所市直小学,使其分别达到48个、36个、36个教学班的容量。结合侨中片区改造,原华侨中学旧校区保留改造为一所市直小学,凤里中学旧校区保留改造为一所市直小学,使其均达到36个教学班的容量。学府新区预留两所小学学校建设用地。

      ——凤里街道办事处结合大仑片区,择地新建大仑中心小学;结合镇中路二期改造,改扩建宽仁小学,使这两所学校均达到36个教学班的容量。

      ——结合湖滨街道办事处的玉湖片区改造,湖滨办事处扩改建新湖中心小学,使其达到36个教学班的容量。结合长福片区改造,择地新建长福小学,使其达到36个教学班的容量。

      ——灵秀镇将容卿小学改造为市直容卿实验小学。续建港塘小学,就地改扩建塘园小学,改造华山小学,使这三所学校分别达到24个、18个和12个教学班的容量。

      ——结合城北片区改造,整合雪上小学和上浦小学新建设一所新小学,扩建玉浦小学。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宝盖镇择地新建前坑小学,使其达到24个教学班的容量,扩改建龟湖中心小学和塘边小学,择地新建后安小学。

      ——结合蚶江环湾片区建设,蚶江镇改扩建峰山小学。续建蚶江中心小学,扩建莲埭小学,使其达到36个、24个教学班的容量。结合新医院片区和开发区建设,整合蚶江青莲小学和溪前小学。

      ——结合永宁小城镇建设,永宁镇改扩建永宁中心小学、沙堤小学、梅林小学、陶青小学、霞泽小学,使这五所学校分别达到36个、24个、18个、12、12个教学班的容量。改扩建美江小学,择地新建岑江小学,使其均达到12个教学班的容量。

      ——祥芝镇扩建大堡小学,使其达到24个教学班的容量。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鸿山镇改建福民中心小学,使其达到36个教学班的容量。锦尚镇整合锦尚二中心和复光小学,使其达到24个教学班的容量

      3、中学、中职学校建设与用地预留

      ——十二五期间扩改建鹏山工贸学校,改造学校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扩大学校办学容量。十二五期间再创办一所民办中职学校。学府新区预留一所中职学校用地,永宁片区预留一所中职学校用地。

      ——完成凤里中学新校区建设,学校规划办学规模72个教学班,十二五期间达到48个教学班。

      ——完成扩征40亩用于建设永宁中学初中教学楼及配套用房建设,解决永宁中学“一校两址”现状。结合永宁小城镇建设,在闽南黄金海岸片区预留用地140亩,新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增40亩用地用于石狮八中教学楼建设及以后配套用房建设。

      ——结合蚶江环湾片区改造建设,根据蚶江环湾片区人口增长,计划在莲埭与蚶江处预留150亩用地用于新建一所完全中学。

      ——锦尚片区预留石狮二中改扩建用地

      ——服装城片区预留一所初中校,缓解灵秀镇初中就学压力。

      ——学府新区预留一所初中学校建设用地。

      4、其他学校建设与用地预留

      ——十二五期间建设石狮市特殊教育学校。

      ——学府新区另外预留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及石狮市电大学院建设用地。

      5.教育项目投资

      十二五期间教育项目计划投资10.64亿元,其中2011年投资1.975亿多元,2012年投资2.01亿元,2013年投资2.045亿元,2014年投资2.22亿元,2015年投资2.39亿元。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措施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全体市民素质,建设科学发展、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根本保证。要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力面有所创新。切实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动员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是在深化课程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加强课程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不断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与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三级课程,促进学校规范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纠正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构筑以创新教育为标志,保证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学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构筑面向21世纪的现代课程体系;

      三是在评价制度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培养“四有”新人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品德和智力、知识、能力统一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切实加快从生源竞争向办学水平竞争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估督导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全面、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二)以服务经济文明社会为宗旨,全力提升石狮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石狮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在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是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有新的突破。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到2015年,学历教育和培训规模要较2010年水平实现翻番。改变当前普职比严重失调的局面,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加快职教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使鹏山工贸学校在校生达到3500人以上规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16000人以上规模。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协作,实施产教结合,做到教学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有机结合。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大力培养技能型、尤其是中高技能人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师资和场地、设备的优势,向社会开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办好自有培训机构,引导中小型企业与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全面合作,发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二是在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上有新的突破。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我市合作办学或独立举办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引导我市高校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推动我市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上有新的突破,努力为我市社会的进步作贡献。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网络,统筹社区内务类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和社区双向开放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形成纵横交叉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全员、全程和全方位服务。

      (三)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为标准,着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教师为本。要遵循培养、竞争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教育人才高地。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制度,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益。

      二要着力增强广大教师素质。建立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重点,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及各种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拓宽继续教育途径,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并针对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职务和岗位,开展包括承担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学辅助等任务的各类人员在内的分类培训。坚持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做好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使用和管理工作,保证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见习期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0学时,初级教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中、高级教师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其中每位教师在“十二五”期间校本培训(含教研活动)不少于100学时。

      三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结合新课程全面实施和各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计划,确立目标定位和培训内容,拓宽渠道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探索骨干教师的多种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名校研修制、名师工作室、挂职锻炼、课题研究、成果出版、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等形式,着力造就一支创新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在培养中青年教师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四要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养选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强、潜心办学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牢固树立“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公推竞岗、校内直选和合同聘用等校长选任机制,实施校长三年任期发展性评价和年度工作等级考核制。积极开展校际校级领导、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活动。建立健全校际结对联动、共同体协作互动等制度,积极探索 “捆绑式评价”等模式,不断缩小校际教育管理的不均衡性。探索建立“校长沙龙”,使之成为汇聚管理智慧、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实现优质均衡管理的平台;开设中小学校长论坛,校长每学年必须作一次学术报告、专题演讲或教育教学示范,全面提升全市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五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推行以教师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规范聘用程序,确立学校与教师平等主体地位,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为合同管理,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科学合理地设置内设机构和职务岗位,明确各类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规范,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由受聘教职工竞争上岗。全面推行教职工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教职工收入与岗位挂钩,与工作业绩挂钩,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子表彰和奖励。

      六要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扩大外聘教师的规模;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鹏山工贸学校要面向社会招聘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者,可以给予一年试用期先行试用,鼓励他们在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

      (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增强办学活力、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整体优化、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效益的必由之路。

      一要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在其基本职权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对学校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全面领导、管理学校各方面行政工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确保任期目标的实现。校长要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和育人目的,保证校长任期目标的实现。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农村基层小学校长的选聘纳入市教育工委管理,中小学校长要逐步实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进一步明确校长任期考核要求,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

      二要推进学校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推进目标管理、项目带动战略,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校的教育宗旨、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校园文化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体系,提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学年(期)发展目标,并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种评价保障体系,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一整套关于教学常规、德育、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技术、教学科研、后勤总务等管理制度,特别要把安全、综治、计生纳入学校管理系统中,做到人人履行职责、人人依章办事,实现以管理促质量效益的良好局面。要借鉴优秀管理方法,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积极为教职员工营造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每一位教师不断突破自身的能力、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三要推进学校文化发展工程。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就是为学校立魂。未来五年将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特色文化支撑优质学校战略,学校文化必须由鲜明的价值观引领,并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外化为一种良好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它分别对应着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节日文化、阅读文化、习惯文化、制度文化等等。学校价值观体系建设不仅在于提炼出基本的价值理念,关键是促使这些价值理念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充分体现并贯通在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价值文化最终需要转化成行为,内化为一种素质,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生长的一种力量。

      四要加强师生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卫生防护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安全和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聘任专(兼)职法制副校长。学校要精心组织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周、教育日、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健康教育,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卫生保健意识、自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维护学校安全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五)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立足点,努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进入新世纪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优质化、信息化,将集中体现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高低。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推进教育的优质化、信息化列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我市教育的公平化。以破解“好上学”和“上好学”问题为切口,既要确保弱势群体子女“好上学”,又要努力让更多的人“上好学”,促进城市化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让全体市民在共创生活品质中共享品质教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教育帮扶工程,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稳妥解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确保我市居民子女、“三残”儿童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来我市创业人员子女“好上学”。同时切实加大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力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追求在优质教育平台上的教育公平。

      二是大力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落实学校领导、教研员听课制度,切实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案例交流、课题研究、问题诊断、情境示范等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全面校本品质管理,依法完善学校内部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矛盾和纠纷的消解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使各个主体围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和师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

      三是全面推进品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以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德育创新。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基于尊重、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生态。积极稳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倡导教学互动相长,倡导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实施多元智能评价和多层次选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师生生命质量。

      六、“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机制与政策保障

      (一)开拓进取,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加快教育强市建设中,要以改革总揽全局,不断深化教育体制创新,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体制保障。

      一是加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创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实行管办分离,切实加快政府职能从“以办为主”向“管办结合”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进程。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市、镇(街道)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重视调动镇、村两级支持教育的积极性。要逐步启动现代学校制度试点,依法确立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措施,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严格民办学校核准的条件和程序,努力提高民办学校管理水平。依法加强民办学校资金与财务管理,建立民办学校章程及年度审计工作情况的分类评估及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制度。建立民办学校行业协会,发挥自律、协作、中介管理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表彰奖励办学成效突出的民办学校的制度,推动全市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努力构建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中等与高等职业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努力打造以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互惠多赢,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合力的多元化、开放性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平台、就业与创业平台及紧缺人才培训平台。努力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社区教育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文技校和社区学校,充分发挥普通学校、成人学校、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作用,形成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多层次和教育培训网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二)加大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继续坚持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健全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保证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每年应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逐步提高市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预算内的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应与本级财政增长幅度相适应,并逐年递增,新增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校舍维护修缮资金的投入,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基本建设支出根据财力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高于泉州市各县(市、区)的平均水平。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对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特别是切实做到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力争逐年增长。学校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各类学校收费缴入专户后,必须足额返还学校。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进一步做好爱国侨胞捐资兴教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更多的爱国侨胞继续捐资兴教,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强化教育投入的监督、审计和管理,协同市会计核算中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市审计局每年要组织对教育经费进行审计,审计结论报送同级政府,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依法治教,不断强化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方略,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切实规范施政者的管理行为和办学者的办学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是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应该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事件,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法人、组织和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教育秩序正常运行。

      二是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把检查、督促、评估下级政府教育工作作为督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中小学管理、质量、效益和素质教育的督导力度,构建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石狮市人民政府对镇(街道)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形成对镇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和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

      三是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管理网络,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是认真落实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大力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考风考纪和招生监察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的专项监察力度。深化校务公开工作,抓好德育先进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的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窗口。

      (四)加强领导,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教育强市建设的领导,重视对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工作和重要工作的研究、论证,坚持科学决策。认真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强化宏观统筹。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建立对镇(街道)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确立“现代化建设要紧紧依靠教育,教育要主动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狠抓关键措施,对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重点研究,重点解决,扎扎实实地为教育强市建设办实事,办好事。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协作,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共同为教育发展作贡献。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教育改革发展鼓劲,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舆论环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