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前村破除攀比陋俗移风易俗入民心
来源 :石狮日报
时间:2018-06-18 01:10
浏览量:
本报讯 “不分发‘口灶份’礼俗物品,不比排场比公益;治丧殡期不超过5天,出殡当天严禁办桌请客……”这不是某个人为自家“过事”定的“规矩”,而是溪前村全体村民心中已经形成的“公约”。6月11日,溪前村老年协会会长、红白理事会负责人蔡奕品向记者介绍,自从村里成立理事会,对村民操办红白喜事的规模和程序实行相关规定后,全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现象基本被杜绝。
破除攀比陋俗、推进移风易俗、培育节俭风尚是溪前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近年来,溪前村围绕“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主题,依托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老年协会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村各界共同参与,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提倡新型家庭观,推动传统孝道、勤俭节约等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提高村民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村营造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的浓烈氛围。
“如今,我们村里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现象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科学文明健康,全村呈现出一股文明节俭新风。”蔡奕品介绍称,与闽南很多地方一样,早在6年前,溪前的村民十分重人情、讲面子,每逢“红白喜事”习惯大操大办,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对于婚丧陋习,群众早已怨声载道,但被风气裹挟,个人往往无能为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制度有力保障,为此,溪前村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宴的规模、礼金、事项作出相关规定,通过引导,实行婚丧简办,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养成。
2013年1月,《溪前村移风易俗暂行规定》,积极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开展移风易俗。2016年1月,经过溪前村两委会和溪前村老年协会及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的《溪前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正式实施,再一次对全体村民婚丧喜庆“约法三章”。树立守法、文明、环保、节约的民俗新风,发动全民积极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共筑美好生活。《溪前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仅700多字,但对婚丧喜事标准和相关规定作了明确规定。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村委会和老年协会将按照违反村规民约和道德规范相关条例,对相关村民不给予办理需村委会、老年协会出具的有关证明,让违规村民“脸红”。喜事新办,不得盲目攀比、不跟风设宴、不搞隆重仪式;婚庆嫁娶,不炫耀聘礼和嫁妆,以文明健康的婚庆新风,让婚庆嫁娶回归本真,为乡亲作出示范;不比排场比公益,带头喜事新办,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回馈社会、弘扬慈善,成为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倡行者;丧事简办,严格执行全市文明从简丧事规定,治丧殡期不超过5天,一般不操办事后答谢宴。
该村还积极发挥村老年协会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一支移风易俗工作跟踪服务小组,负责宣传引导、协调并监督全村红白喜事的操办事宜。对违规办理喜庆、办丧、扰民办丧等行为进行100%劝导与教育,让全村民众普遍接受“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实现全村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有诺可依,形成文明新风尚。
“红白理事会提出‘坚持不摆阔气、不互相攀比、不举债办婚事’后,起初一些村民不理解,推行阻力较大,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大量宣传引导、监督,村里的节俭新风就逐步形成了。”村老年协会秘书长蔡金杯深有感触地说,“老人活着时好好伺候,去世了也就没啥遗憾,没必要铺张浪费,现在村里普遍形成了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
移风易俗带动了溪前村慈善氛围的营造以及公益事业发展。喜事新办方面,78岁的溪前旅菲爱国爱乡侨亲蔡天平及吴淑芬伉俪的孙子结婚,他们移风易俗,文明从简办理婚庆,并向村老年协会捐资5万元人民币,用于修缮老年活动中心,助力家乡公益;乡贤蔡一鸣儿子结婚时也向村老年协会乐捐2万元;旅港乡贤蔡聪明不办父亲八秩荣寿,为村老年协会捐资2万元;蔡建兴将简办母亲八十大寿省下来的部分资金,为村老年协会捐出2万元。在丧事简办方面,旅港乡贤蔡连华过世时,其子蔡瑞传作为一名党员,带头践行村规民约简办父亲丧事并向老年协会捐资2万元;老党员蔡马服的母亲去世,一切从简办丧,给村老年协会捐资1.5万元。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村里老年人、慈善等公益事业的善举,成为村里推进移风易俗的美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溪前村海内外乡贤、侨亲的示范带动,有力推动了全村移风易俗工作,让群众自觉传承弘扬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新气象、新风尚。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自实行移风易俗,仅小孩十四天、满月、周岁、十六岁、订婚、乔迁新居严禁宴请方面,就为78户家庭节省宴席开支300多万元。(记者 兰良增)
破除攀比陋俗、推进移风易俗、培育节俭风尚是溪前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近年来,溪前村围绕“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主题,依托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老年协会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村各界共同参与,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提倡新型家庭观,推动传统孝道、勤俭节约等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提高村民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村营造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的浓烈氛围。
“如今,我们村里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现象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科学文明健康,全村呈现出一股文明节俭新风。”蔡奕品介绍称,与闽南很多地方一样,早在6年前,溪前的村民十分重人情、讲面子,每逢“红白喜事”习惯大操大办,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对于婚丧陋习,群众早已怨声载道,但被风气裹挟,个人往往无能为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制度有力保障,为此,溪前村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宴的规模、礼金、事项作出相关规定,通过引导,实行婚丧简办,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养成。
2013年1月,《溪前村移风易俗暂行规定》,积极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开展移风易俗。2016年1月,经过溪前村两委会和溪前村老年协会及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的《溪前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正式实施,再一次对全体村民婚丧喜庆“约法三章”。树立守法、文明、环保、节约的民俗新风,发动全民积极投身到移风易俗中来,共筑美好生活。《溪前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仅700多字,但对婚丧喜事标准和相关规定作了明确规定。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村委会和老年协会将按照违反村规民约和道德规范相关条例,对相关村民不给予办理需村委会、老年协会出具的有关证明,让违规村民“脸红”。喜事新办,不得盲目攀比、不跟风设宴、不搞隆重仪式;婚庆嫁娶,不炫耀聘礼和嫁妆,以文明健康的婚庆新风,让婚庆嫁娶回归本真,为乡亲作出示范;不比排场比公益,带头喜事新办,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回馈社会、弘扬慈善,成为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倡行者;丧事简办,严格执行全市文明从简丧事规定,治丧殡期不超过5天,一般不操办事后答谢宴。
该村还积极发挥村老年协会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组建一支移风易俗工作跟踪服务小组,负责宣传引导、协调并监督全村红白喜事的操办事宜。对违规办理喜庆、办丧、扰民办丧等行为进行100%劝导与教育,让全村民众普遍接受“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实现全村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有诺可依,形成文明新风尚。
“红白理事会提出‘坚持不摆阔气、不互相攀比、不举债办婚事’后,起初一些村民不理解,推行阻力较大,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大量宣传引导、监督,村里的节俭新风就逐步形成了。”村老年协会秘书长蔡金杯深有感触地说,“老人活着时好好伺候,去世了也就没啥遗憾,没必要铺张浪费,现在村里普遍形成了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
移风易俗带动了溪前村慈善氛围的营造以及公益事业发展。喜事新办方面,78岁的溪前旅菲爱国爱乡侨亲蔡天平及吴淑芬伉俪的孙子结婚,他们移风易俗,文明从简办理婚庆,并向村老年协会捐资5万元人民币,用于修缮老年活动中心,助力家乡公益;乡贤蔡一鸣儿子结婚时也向村老年协会乐捐2万元;旅港乡贤蔡聪明不办父亲八秩荣寿,为村老年协会捐资2万元;蔡建兴将简办母亲八十大寿省下来的部分资金,为村老年协会捐出2万元。在丧事简办方面,旅港乡贤蔡连华过世时,其子蔡瑞传作为一名党员,带头践行村规民约简办父亲丧事并向老年协会捐资2万元;老党员蔡马服的母亲去世,一切从简办丧,给村老年协会捐资1.5万元。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村里老年人、慈善等公益事业的善举,成为村里推进移风易俗的美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由于溪前村海内外乡贤、侨亲的示范带动,有力推动了全村移风易俗工作,让群众自觉传承弘扬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新气象、新风尚。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自实行移风易俗,仅小孩十四天、满月、周岁、十六岁、订婚、乔迁新居严禁宴请方面,就为78户家庭节省宴席开支300多万元。(记者 兰良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