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划制度
时间:2024-05-19 00:17 浏览量:
  本报讯  我市将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社会事务加重中小学师生负担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切实减轻中小学师生负担,保障教师聚焦主责主业,力争到2024年10月底,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划制度,向社会公布准入清单,清理一批与教育教学无实质关联的任务,压减或合并一批面向中小学师生的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压减合并率力争达到20%,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着力打造民生治理品牌。这是我市日前出台的《整治社会事务加重中小学师生负担问题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工作方案》提出的。
  据悉,此次整治内容包括四方面:无相应法律法规依据,未经教育部门同意进入校园,要求中小学校和师生开展相关工作等问题。向学校、师生、家长分派与教育教学无关任务,要求承担与教育没有实质关联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问题。要求师生、家长关注微信公众号、下载安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App,通过各种与课内教学无关的学习平台阅读、打卡、答题等问题。面向学校、师生开展的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过多、频率过高、交叉重复、布置随意、过度留痕等问题。
  在具体措施上,我市将清理精减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建立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实行涉校项目清单管理。市教育局要强化与部门、镇办沟通对接,未经审核备案,各镇办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加和实施涉校项目,确需增加的临时性项目,应按相关程序报教育局审定。每年12月底前各单位各股室分别报下一年度开展的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报教育局审批同意备案。未经审批同意的事项,一律不得开展。对现有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进行集中清理,能合并的坚决合并,能取消的坚决取消,确保应减尽减、能减必减。
  统筹规划社会事务进校园。教育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研制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建立审批报备制度,每年形成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向社会公布。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的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禁毒防艾等专项工作原则上每学年不超过2次,文明、卫生、绿色、宜居、旅游等城市创优评先活动原则上每学年不超过1次,由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其中已融入教材和日常教育教学的,不再单独安排进校园,严防教育管理中的层层加码。列入清单的进校园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牵头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安全。
  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严格限制和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行为,对于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任务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应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同意并报同级党委审批备案,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要求中小学师生承担与教育没有实质关联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工作,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不得提出参与率、达标率等硬性要求。
  规范教育移动选用管理。落实教育移动应用审核备案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移动应用管理责任体系。加强对各学校微信群、QQ群等通信软件平台的管理,对作用不大、职能重叠、临时性、阶段性的及时注销或解散;确需保留的,一般限于日常性工作布置和信息沟通,不得在学校工作群内发布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图片,不得明示或暗示工作群成员打卡签到、投票点赞、转发信息。通过各类公众号或网络平台要求师生参与学习培训、调研测评等活动,要优化程序、压缩内容、减少时量,不得设置不切实际的达标要求。
  (记者 许小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