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博物馆概况
石狮市博物馆隶属于石狮市文体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福建省二级博物馆,以“闽台狮文化”和“石狮侨乡家风家训”为陈列展览主题,独具地域文化特色。2008年,列入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名录。2012年,评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6年,评为泉州市首批海外华裔青少年实践基地。2017年12月,荣获福建省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2018年10月,被中国伦理协会确定为“道德文化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1989年9月,组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石狮市文化馆,隶属于石狮市教科文卫局,馆址位于石狮市农贸路友玉楼。
1992年,石狮市博物馆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物保护先进单位称号。
1999年6月,石狮市博物馆、石狮市文化馆、石狮市图书馆分别设立,石狮市博物馆馆址位于石狮市农贸路声党楼。
2008年11月,石狮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馆址位于石狮市宝塘路69号。
2012年8月,评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2016年5月,成立“石狮市文物保护中心”,与石狮市博物馆合署办公,用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2017年12月,荣获福建省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
2018年6月,荣获石狮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18年10月27日,被中国伦理协会确定为“道德文化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石狮博物馆位于石狮市宝塘路69号,与石狮市文联、石狮市文化馆、石狮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石狮市体育馆相邻,组成石狮市文化体育活动片区。博物馆占地面积10.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共五层。
外立面采用石材浮雕,分别以“穿越历史”“蚶江鹿港对渡”“服饰文化之都”为主题,凸显石狮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特色。
馆内设有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公众服务区、学术报告区、办公区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
陈列展览
石狮市博物馆现有《丝路狮缘》《清风美德润狮城》2个基本陈列。每年还围绕宣传工作重点和社会热点适时推出临时展览、巡回展览、交流展览等各类展览,自2008年11月正式开馆到2018年底,共举办了60场主题展览活动。
基本陈列
丝路狮源
本陈列展览面积约800平方米,展览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狮文化”为创意主题,突出“石狮”城市文化品牌,展现石狮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人文蕴涵。展览分为“狮缘”“狮守”“狮舞”“狮恋”四个部分,重点反映狮文化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历史,闽南狮文化的特色以及狮文化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东南亚的经过,展示狮文化的传入、融合和对外影响。布展方案成熟、独具创意,展品涵盖石雕、木雕、根雕、砖雕、瓷器、陶器、书画等,品种多样,形象别致。2009年9月,该展览被福建省文化厅授予“福建省第一届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
清风美德润狮城
本陈列展览面积约200平方米,以“清风美德”为主题,突出石狮侨乡家风家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融入时代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展现石狮城市文化品味及文明形象的一扇窗口。主要展示石狮历代富含文化价值及道德正能量的家风家训碑刻、石刻、拓片、图像等实物,结合影像播映等宣传手段,体现石狮人拼搏、开拓、勤俭、慈善、爱国的精神。同时,选取石狮难得保留至今的清代台湾籍进士如施之东、蔡寿星、施士洁、李清琦以及泉州状元吴鲁等涉台名人的家风家训题刻实物,体现石狮与台湾的文化渊源。2017年12月,荣获福建省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
临时展览
除了固定展览外,石狮市博物馆每年均举办5—10个临时展览。先后举办过“石狮市收藏家精品联展”“守望家园——石狮古厝题刻拓片展”“石狮·台北现代画展”“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航海日主题展览”“沈亮光书法展”“海丝神韵”“魅力石狮摄影诗特展”“‘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等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固定展览与临时展览的互补,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提高博物馆作为公益文化展示基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交流展览
为了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范围和领域,石狮市博物馆发挥独特的“狮文化”优势,实现与台湾民间民俗文化交流的突破。2008年11月,石狮市博物馆与台湾宜兰县“河东堂狮子博物馆”缔结为闽台文化交流协作基地,联合举办《闽台狮缘》主题展览。
2009年5月第三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期间,石狮市博物馆与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联合举办《两岸一家亲——闽台关系族谱联展》,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2009年8月24—28日,应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的邀请,石狮市博物馆精选135部涉台族谱前往金门县举办《福建省石狮市·金门县族谱联展》。展览受到金门乡亲的热烈欢迎,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先生主持开幕式,《金门日报》头版头条给予报道。
2011年6月,第五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期间,石狮市博物馆与台湾彰化县鹿港文教基金会联合承办《蚶江鹿港对渡文化谱牒文献联展》。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先生莅临参观,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为展览题词:“海峡一湾共明月,两岸对渡情缘长。”
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石狮市政府在福州“三坊七巷”举办“石狮非遗展览周”主题活动,石狮市博物馆精选50余件狮文化藏品在福建省非遗展示中心举办《狮缘》专题展,参观人数3000余人次,深受好评。
2013年,石狮市博物馆引进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泉州百宏书画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曾成聪关帝人物画展》。
2015年2月,石狮市博物馆与台湾彰化县鹿港文教基金会联合举办《记住乡愁——蚶江鹿港民俗活动图片展》。
2016年4月,石狮市博物馆引进光泽县文广新局、光泽县博物馆主办的《陶醉石狮——光泽商周印文陶特展》。同时,举办“陶醉石狮”光泽与石狮诗人作品吟诵会。石狮电视台特地为展览拍摄专题片《陶醉石狮》,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2018年9月,由故宫博物院、石狮市人民政府主办,石狮市博物馆承办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在博物馆二楼开展。
馆藏精品
石狮市博物馆致力于狮文化、台湾海峡古生物化石标本、墓志铭以及涉台涉侨文物藏品的征集与研究工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藏品系列。2016年10月,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按要求做好2407件馆藏文物的统计、定级、数据采集、摄影等工作。
海峡人化石标本
由中科院院士贾兰坡鉴定并命名的“海峡人”化石成为福建省一发现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填补台湾海峡古人类考古的空白。标本编号FSM001,化石表面呈现较的棕褐色,石化程度相当高。肱骨标本目前的保存长度为311mm。远端的断开处破裂面清楚,但并非是新鲜面,更没有搬运和磨损的任何痕迹;肱骨的表面附着有一些后期珊瑚和多毛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残骸,充分说明此件肱骨化石标本的确出自台湾海峡海底。
清代石狮雕像
花岗岩石质,雄雌双狮,通高170厘米,底112×56厘米,两狮对视,含情多姿,呈现一种喜庆欢愉的气氛。雄狮开口、露牙、吐舌,前双肢举起,抱抛彩球;雌狮含唇、呲牙,表情含蓄,抚摸戏弄胸前幼狮。雄、雌双狮颈系金铃,臂缠彩带。隆鼻、环眼、花眉,腮须、颔须、鬃毛、背毛、脚毛螺卷,翘尾。双狮身躯饱满粗硕,线条流畅,结构匀称,突出了力感、质感、动感的艺术效果。在雕技上斜刀旋转自由,圆转柔滑,平刀起伏明快、犀利清新。整体神形兼备,是闽南狮雕的上乘之作。
研究成果
石狮市博物馆围绕狮文化、蚶江鹿港对渡文化、台湾海峡史前文明以及馆藏资源特色,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2003年10月,李国宏专著《泉州民间信仰文化论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该专著荣获泉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奖。
2009年5月,李国宏专著《晚明政治漩涡中的黄克缵》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1年5月,石狮市博物馆与台湾彰化县鹿港文教基金会联合编辑出版《蚶江鹿港对渡文化论集》,收录海峡两岸学者研究论文20余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1年6月,李国宏专著《海峡深处谁人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研究台湾海峡古生物化石标本的科研价值,是对石狮市博物馆馆藏特色资源的一次深入的学术研究。
2013年12月,石狮市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金门县文化艺术创作学会、台湾宜兰河东堂狮子博物馆、石狮市博物馆共同出版发行《狮情画意——闽台狮文化论集》,成为海峡两岸首部联合编辑出版的关于闽台狮文化的专题著作,深受闽台学术界的好评。
2015年5月,李国宏论文《清初鲁之裕的<台湾始末偶记>》发表于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刊物《历史档案》。
2015年11月,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泉州举行。李国宏论文《永春白鹤拳的文化视野》荣获首届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7年10月,李国宏论文《原乡血脉:海峡两岸同名村镇文化现象初探》,荣获民政部地名规划司、中国地名学会主办的全国地名理论征文一等奖。
机构设置
石狮博物馆内设办公室、宣教部、典藏陈列部、后勤保障部等4个部门,并与石狮市文物保护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馆的日常工作、展陈、收藏、保管、文物保护等工作。
参观指南
石狮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并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团体参观需提前一天预约。预约电话:0595—88705028。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五09:00—16:00,周末延长服务时间:08:30—16:30。周一闭馆检修。
石狮市区可乘坐老干专线、宝塘路专线、龟湖公园专线公交车在体育馆站、博物馆馆站下车,即可抵达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